曾经每周高调公布销量,如今变成了对同比环比数据的沉默,理想汽车,这个凭借“冰箱彩电大沙发”精准拿捏家庭用户的理想汽车,正暴露自诞生以来最致命的危机。
今年8月,理想汽车交付量仅为28529台,同比暴跌40.72%,创下今年最大跌幅。这已是理想连续三个月销量同比下滑。曾经每周高调公布周销量的理想,如今仅公布累计交付数据,对同比环比数据避而不谈。
图源:理想汽车
“蔚小理”的格局正在重构,这家曾连续十个季度盈利的新能源车企,为何突然陷入"掉队"争议?当小鹏在智能驾驶领域持续突破,蔚来凭借多品牌战略稳住阵脚,理想却正遭遇产品转型、技术优势消解的双重挑战。
理想销量为何不再“理想”了?
理想汽车的销量表现呈现出令人费解的"悖论"。
2024年8月,理想L6单月交付量突破2万辆,主力车型L7、L8、L9形成稳定的销量三角,总交付量达到48122辆的历史高位。
但进入2025年,形势急转直下,7月交付量同比下滑39.7%至3.07万辆,8月进一步降至2.85万辆,同比跌幅扩大至41%。
这种断崖式下跌与同期小鹏、蔚来的上升势头形成鲜明对比,"蔚小理"的轮流逆风局再次上演,只是这次轮到了理想站在风口浪尖。
图源:理想汽车
深入分析销量结构可见,理想的危机源于增程与纯电两条战线的同时承压。
作为曾经的"增程之王",理想凭借这一技术路线在2021-2024年间实现销量爆发,市场份额最高达到10.7%。但2025年增程市场整体降温,1-7月累计销量同比增幅仅12.1%,远低于纯电的35.2%和插混的25.2%。
更致命的是,大量玩家的涌入分瓜了理想大型增程SUV的市场,零跑凭借低价策略在2024年实现29.4万辆销量,同比增长103.8%;深蓝、问界、甚至是比亚迪的入场,让增程赛道从"理想独大"变成"多强混战"。
纯电市场的表现则更显尴尬。尽管李想立下"年底纯电月销2万"的军令状,将希望寄托于i8、i6和MEGA的组合,但现实差距明显。作为首款纯电车型,50万级别的MEGA虽成为高端MPV冠军,但毕竟属于小众市场,难以支撑起销量大盘。
纯电SUV的长期缺失,让理想在快速增长的主流纯电市场中错失份额,而竞争对手小鹏凭借XNGP智能驾驶系统持续收割科技爱好者,蔚来则通过换电网络巩固用户忠诚度。
财报显示:2025年一季度,理想营收环比下滑41.4%,净利润环比暴跌81.7%。虽然20.5%的毛利率仍领先同行,现金储备高达1107亿元,但持续的研发投入和价格战已开始侵蚀利润,理想单车均价从2022年的33.1万元降至2024年Q4的26.87万元,降价换量的策略难以为继。
内忧外患,理想也迎来了艰难时刻
令人比较好奇的是,为什么理想的危机会在这个时间点爆发?
是市场饱和临界点的到来?是消费者对增程技术的看法发生了根本转变?还是理想自身的组织能力在规模扩大后遇到了瓶颈?
其实都有。目前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博弈"的关键期,一个小小的战略失误,都可能被成倍放大。
纯电转型起步较晚,已经成为理想必须尽快补上的一块短板。此前在增程市场上的成功,反而让理想背上了包袱,直到2024年,理想才推出首款纯电车型MEGA。这个节奏比蔚来晚了六年,比小鹏也晚了四年。
图源:理想汽车
这样的滞后直接导致理想在纯电产品规划上显得被动。理想MEGA在高端MPV市场以单一车型应战时,小鹏已经形成了从G6到X9的完整纯电产品线,蔚来也通过三个品牌实现了从15万到80万元价格区间的全面覆盖。
本质上,理想的纯电车型还没有建立起清晰的差异化认知,MEGA强调的“家庭科技旗舰”定位,其实和原有增程车型非常相似,没能真正拓展出新的用户群体。
i8倒是有点科技属性,但发布之后就陷入乘龙卡车对撞、高价低配,以及与蔚来乐道口水战等争议之中。尤其是在卡车对撞事件上,理想汽车被指过度和拉踩营销。虽然此事以三方联合声明、理想道歉暂告一段落,但不可否认的是,理想的路人缘有所变差。
与此同时,理想在增程市场上的优势也在快速减弱。早期理想ONE凭借“没有里程焦虑”和“精准满足家庭需求”建立的竞争壁垒,如今正在被更多品牌效仿。
例如,零跑C11增程版以15-20万元的价格吸引了不少年轻家庭用户;问界M7/M8/M9则依托华为生态,成功吸引了一批注重科技感的中年消费者;就连别克、福特等传统车企也纷纷推出增程车型,凭借多年来积累的品牌认知,加入对中产家庭用户的争夺。
图源:理想汽车
这些竞品不仅复制了大空间、高配置的产品逻辑,更在智能化体验上实现超越,让理想陷入"既无技术壁垒,又失价格优势"的尴尬境地。
相比之下,小鹏用"未来出行"的科技感吸引Z世代,蔚来用"用户社区"营造高端圈层时,理想的品牌形象显得保守而单一。更严重的是,增程路线被部分消费者视为"过渡技术",而纯电车型的不足又让理想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负面认知,这种标签化困境直接影响了品牌溢价能力。
i6能否成为“救命稻草”?
面对多重压力,理想将希望寄托于新车型i6,试图通过回归"单品爆款"策略重现理想ONE时代的辉煌。
这场豪赌能否成功,成为决定理想未来走向的关键。
i6的市场定位极具战略意图。尽管官方否认了"售价低于23万元"的传闻,但供应链信息显示其产能规划达到每月2.5万辆,内部预期接近3万辆。这一数字远超李想公开的"9000-10000辆"目标,可以看出理想内部对这款车型的厚望。
从产品逻辑看,i6试图复制L系列的成功路径,如果定价在20-25万元区间,将填补理想在主流纯电轿车市场的空白,与特斯拉Model3、小米SU7等展开直接竞争。这款车型承载着突破品牌边界的使命,其设计语言和智能化配置可能向年轻、科技的方向倾斜,打破"家庭车"的单一印象。
但i6如今要面临的市场环境已截然不同。20万级纯电轿车市场已是红海,理想想要在这个市场分一杯羹,必须拿出真正的差异化优势。从现有信息看,i6可能延续大空间优势,将轴距拉长至2950mm以上,同时搭载新一代智能座舱系统。但这些配置能否抵消理想在纯电领域的品牌短板,仍需市场检验。
图源:理想汽车
好在,财务稳健性为理想的转型提供了缓冲空间。1107亿元的现金储备和20.5%的毛利率,让理想有底气支撑研发投入和市场拓展。与蔚来的巨额亏损相比,理想的盈利能力是重要优势,只要能控制成本,就有机会在价格战中坚持更久。
理想汽车目前面临的挑战,其实也是整个新能源行业在技术路线转换时期的普遍难题。从增程转向纯电,不仅仅是一款又一款新车的推出,更牵扯到底层研发体系、供应链调整,以及用户对品牌认知的根本转变。
理想的核心能力一直在于深刻理解用户,并且财务状况相对健康,这为它应对挑战留出了空间。但要真正走出困局,理想可能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实现突破:
首先,技术话语权是关键。不管是增程还是纯电,理想都需要让消费者清晰地记住它的技术形象。围绕“家庭用户”做产品没有错,但不该被这个标签捆住手脚。理想的用户体验优势可以从“空间和舒适”进一步拓展到智能科技、驾驶性能等更多维度,从而吸引更广泛的人群。
其次,产品线布局要均衡。i6这款车很重要,但理想不能把所有希望押在这一款车上。它必须加快纯电车型的推出速度,构建一个从20万到50万元不同档次的产品体系,同时也不能放弃增程市场——在技术过渡阶段,两条腿走路才更稳。
新能源汽车竞争已经进入高强度阶段,“蔚小理”之间你追我赶、轮流领跑可能会成为常态。对理想来说,这一次的困境固然压力巨大,但也可能是倒逼自己全面升级的机会。如果能真正实现技术迭代和品牌刷新,反而会打开新的市场空间。未来12个月,将是决定这场转型能否成功的关键时期。
传正量AAA1
再来一次撞坦克,销量才会上来[笑着哭]
用户10xxx75
i8 SUV不像SUV mpv不像mpv 既没有轿车的舒适也失去了越野车的通过高度,典型的既要又要还要,最后啥都不是,整出了个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怪胎出来
纯纯的男子汉 回复 09-07 12:39
增程这种垃圾也是既要又要
用户10xxx75 回复 纯纯的男子汉 09-07 12:52
增程还是插混,可人家解决了续航焦虑问题,这就是现阶段最大的痛点,完成了增程的使命,i8 解决了啥要7座不像7座,要SUV没SUV的高度,啥都不是,真把丑当个性啊
沁心
智商税,毫无技术。
果皮果冻
理想和素质直接挂钩!
野钓路人
天天吹牛逼,异响和崴脚的视频到处都是,确死不承认!号称的多连杆,就是薄铁皮,他不死,谁死
M亮
我把我的理想都卖了!抓住了小众车主的需求提前下手,只知道赚钱用料不足,当各新势力和传统车企下场6坐市场以后,购买者都不傻
用户10xxx11 回复 09-07 10:07
看来理想把你伤了
wjlmusic
铁皮悬挂
宋宋
第一 所谓的智驾被法律卡死 充其量是个辅助驾驶 无论你怎么吹 出事了第一责任人就是车主自己 无论是经济损失还是生命的代价 第二 落后的增程技术 永远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第三 冰箱彩电大沙发不止你一家 没有门槛的造车就是如此 你能做的 人家也能模仿 还能做的更好 [得瑟]
天仙宝宝805187050
本来就噶了
Downampx27
这车真的是皮薄馅大
手机车
败笔在于设计师MEGA开始,L6789一个模样出来连开发的钱都想省,是当消费者傻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