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为什么,东风 61 一出场,全世界的军事专家,都 “整不会了” 吗? 不是因为它比东风 - 5C 多飞几百公里,也不是比东风 - 41 快零点几马赫 —— 这些都是技术参数的量变,真正让专家们对着屏幕皱眉的,是它摸到了弹道导弹的 “技术奇点”: 把现有反导系统赖以为生的 “防御逻辑”,从根上给掀翻了。 2024 年 10 月,美军在太平洋夸贾林环礁搞过一次反导试验,用模拟的 “东风 - 41” 轨迹测试 “萨德” 和 “宙斯盾” 的协同拦截,最后勉强算 “成功拦截”; 可今年 9 月阅兵后,五角大楼把东风 61 的模拟数据输入系统,连续跑了 12 次模拟推演,结果全是 “拦截失败”。 不是拦晚了,是连该瞄准哪个目标都没搞清楚。 反导系统的核心逻辑其实很简单:先靠卫星和雷达 “看见” 导弹,再算准它的飞行轨迹,最后发射拦截弹在必经之路上等着。 可东风 61 偏就卡在这三步里,每一步都让反导系统 “卡壳”。 它的弹头不是单一个,是带着 12 个分导式弹头,每个弹头都装了小型矢量发动机 。 这意味着它们飞出去后不是跟着固定抛物线走,能自己绕开雷达探测区,甚至还能故意放出假信号,让屏幕上一下子多出几十个 “目标”。 更要命的是 “水漂弹道”:弹头会在大气层边缘像石头打水漂一样 “跳”,一会儿跳出雷达探测高度,一会儿又扎回低空,轨迹根本没法算。 美国 “宙斯盾” 系统的计算机,过去算东风 - 21D 的轨迹只要 0.3 秒,算东风 61 的时候,直接因为 “数据过载” 死机了两次。 过去几十年,美国为了建这张反导网,砸了快 2.3 万亿美元。 本土有 “陆基中段防御系统”,海外有 “萨德”“爱国者”,航母上还有 “标准 - 6” 拦截弹,号称 “从大气层外到低空,全方位都能拦”。 可这套网有个死穴:它只认 “按规矩飞” 的导弹。比如朝鲜的 “火星炮”,虽然射程够远,但轨迹相对固定,美军拦截成功率能到 60%; 可东风 61 不按规矩来,既不跟固定路线,还会 “分身”“变轨”,反导系统就像拿着渔网去捞水里的泥鳅,根本抓不住。 今年 7 月,美军偷偷用退役的导弹改装成 “东风 61 模拟弹” 做试验,结果拦截弹要么打空,要么就把假目标当成真的,最后连试验负责人都承认:“现有技术下,想拦东风 61,跟用手抓子弹差不多。” 军事专家们 “整不会了”,其实是慌了神,因为他们过去研究的 “攻防手册” 突然没用了。 英国皇家联合军种研究所的分析师托马斯,9 月 3 日阅兵直播时,手里攥着东风 61 的资料页,半天只说出一句:“我们之前的防御预案,全要重写。” 美国《防务新闻》的记者更直接,在报道里写:“东风 61 让美国过去 20 年的反导投入,变成了停在仓库里的废铁。” 这种慌不是没道理,美国过去在全球敢横着走,靠的就是 “我能打你,你打不着我” 的安全感,航母敢开到南海,是觉得对方导弹拦得住;关岛基地敢囤战略轰炸机,是觉得本土永远安全。 可东风 61 一出来,这个安全感没了: 它的射程能覆盖全球,不管是关岛的安德森基地,还是美国西海岸的军事设施,都在打击范围内,而且拦不住。 这种 “无力感”,我们其实太熟悉了。 上世纪 90 年代,美国在波斯湾搞反导试验,成功拦住一枚导弹,当时我们的导弹还在解决 “能不能飞够远” 的问题,看着人家的反导网,那种 “别人能拦你,你没辙” 的憋屈,现在轮到西方专家体会了。 但不一样的是,我们搞东风 61,从来不是为了 “跟人比狠”。国防部今年初发布的《中国的国防》白皮书里写得很清楚: “中国战略武器的发展,只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不针对任何国家。” 东风 61 的存在,不是为了主动打谁,而是为了让那些想动手的人,先掂量掂量 “自己能不能扛住”。 现在再看东风 61 带来的 “震撼”,其实不是技术上的碾压,而是让战略天平回到了该有的位置。 过去美国总想着搞 “单方面威慑”,觉得自己能定规矩,别人只能跟着走;现在东风 61 告诉世界,安全不是某一个国家的专利,不能只许你有 “金钟罩”,不许别人有 “破甲箭”。 那些对着东风 61 资料页发呆的军事专家,其实该想明白一个更简单的道理:与其花万亿建拦不住的反导网,不如坐下来跟各国一起谈和平 。 毕竟,真正的安全从来不是靠 “能拦住多少导弹”,而是靠 “没人想对你扔导弹”。 信源:《解放军报》——《战略导弹技术的代际跨越》
全世界的军事观察家,这次,都被我们耍了。所有人都伸长了脖子在等轰-20,结果呢?
【38评论】【100点赞】
Mike_狼
“今年7月,美军偷偷用退役的导弹改装成“东风61模拟弹”做试验, ” 难道你是行走的五十万?
古道西风
谁今年七月听说过东风61?
午夜孤魂
现在大家可以基于从实力的地位出发谈话了[哭笑不得][哭笑不得][哭笑不得]
用户22xxx09
“美食创意厨房”!?你值五十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