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这简直是捡钱啊!”8月31日,一37岁重庆女子和丈夫在比利时卖豌杂面

纸短情长啊 2025-09-04 11:56:39

[中国赞]“这简直是捡钱啊!”8月31日,一37岁重庆女子和丈夫在比利时卖豌杂面,结果1天的收入就高达1000欧元,折合人民币7700多元,她表示当地人都很喜欢吃她做的特色美食,网友:这可能就是美食大国的自信吧! (信源:鲁中日报——重庆女子在比利时摆摊卖豌杂面,摊位前常常排起长龙,一天收入1000欧元) 清晨五点的布鲁塞尔街头,寒气尚未散去,汪莉的餐车已冒着热气。麻辣红油的香气混着某种豆类的软糯甜香,在冷空气中格外诱人,引得晨跑的当地人纷纷驻足。 这个 37 岁的重庆女子或许未曾想到,她用鹰嘴豆替代豌豆、北京干面替代碱水面改良的重庆豌杂面,会成为比利时新鲁汶集市上最受欢迎的街头美食。 每天近百份的销量,7 欧元小份、9 欧元大份的定价,让她创下日均 1000 欧元的收入,这份来自中国西南的烟火气,正以最接地气的方式征服着欧洲味蕾。 这份在异国街头立足的美味,背后是无数次味觉的妥协与坚守,在异国复刻家乡味道并非易事。汪莉带着生煎包和炒饭创业计划到比利时,因露天摊位难保鲜肉馅、生煎包品相不一而放弃。 刷到重庆小面视频后,豌杂面“面条 + 酱料”结构让她看到希望,其无需复杂保鲜技术、调味空间大,或能突破地域限制。但真正的挑战是,没有食材。在比利时找不到豌豆和碱水面这是最困难的。但是她还是找到了相关的替代品。 价格策略精准拿捏也很关键。7 - 9欧元的定价虽比国内高出十余倍,但在比利时快餐市场定位精准。当地普通汉堡套餐约8欧元,意面快餐多在12欧元以上,汪莉的豌杂面以“可负担的异域风味”迅速打开市场。 更意外的是当地人对辣味接受度高,她准备的自助辣酱台常供不应求,不少年轻人能熟练用筷子,颠覆了她“西方人不吃辣”的预设。开业两个多月,十几次出摊收入超3000欧元,几乎与当地普通工薪族月收入相当。 这份令网友羡慕的“高收入”并非轻松易得。凌晨三点备料,连续八小时售卖,收摊后深夜清洗厨具,餐车运营每一步都有超乎寻常的生存法则。汪莉餐车运营成本远超国内摆摊,办理卫生许可证和税号耗时多月,摊位租金、食材采购、设备维护费用高。 比利时餐饮创业者税费名目繁多,规范经营隐性成本不容忽视。当地中餐市场竞争激烈,95%以上华人从事餐饮业,约2000家中餐馆以家庭经营为主,市场饱和。 传统中餐馆多为自助模式,汪莉街头摆摊,规避店面租金压力,“现做现卖”形成差异化竞争。她每周二、周六固定出摊,稳定品质培养了忠实食客,老顾客回购是收入稳定的关键。 这种 “小而美” 的创业模式,暗合了中国小吃出海的独特优势。与需要大规模投入的正餐相比,小吃品类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汪莉的成功并非个例,从沙县小吃在全球 79 个国家开设 229 家门店,到兰州拉面、煎饼果子的海外走红,这些带着市井烟火气的食物,正在用最亲民的方式叩开世界的味蕾。 它们共同证明:标准化的产品、本地化的改良、稳定的品质,是中餐出海穿越文化壁垒的通行证。 它不仅仅是将中国的美食带到了国外,更是让外国感受到了中国的文化,她带去的不仅仅是美食更是联通了两国之间的沟通。 而汪莉餐车前那些流动的画面,更让这份生意超越了单纯的买卖 —— 金发碧眼的年轻人专注地用筷子卷起面条,年长顾客笨拙却认真地学着添加辣酱,不同肤色的食客对着一碗面点头称赞,食物正以最柔软的姿态,演绎着独特的文化经济学。 暮色中的布鲁塞尔,餐车的灯光渐次亮起。汪莉收摊时总会仔细擦拭那块写着 “中国面条” 的招牌,锅碗瓢盆的碰撞声里,藏着一个普通中国家庭在异国的奋斗故事,也藏着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另一种可能。 从鹰嘴豆泥替代豌豆泥的味觉妥协,到日均千欧元收入的商业成功,这碗豌杂面的海外旅程证明:美食出海从来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带着文化基因的在地创新。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最打动人心的或许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这样一碗面里承载的烟火气与生命力,它们跨越山海,让世界读懂中国味道里的自信与包容。

0 阅读:66
纸短情长啊

纸短情长啊

纸短情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