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高层后悔俄伊结盟,危难之际没有雪中送炭,反遭盟友落井下石,中东媒体再爆猛料,俄罗斯向以色列提供了伊朗的情报确之凿凿,俄罗斯并不值得伊朗信任!这一表态是伊朗安理会决议委员会成员穆罕默德·萨德尔近期公开作出的,但更多人知道的关于萨德尔的消息是伊拉克什叶派反美派别领导人。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25年6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冲突打破了中东的短暂平静,伊朗和以色列短兵相接,导弹在夜空中划过,火光点亮了本就紧张的局势,伊朗上下原本指望这次能借助“战略伙伴”的力量与以色列一较高下,没想到现实却带来了彻头彻尾的失望,在这场持续12天的较量中,伊朗不仅没有得到期待中的帮助,反而被自己的盟友给“晾”在了一边。 伊朗与俄罗斯的关系曾被贴上“全面战略伙伴”的标签,刚刚在2025年初签署的双边协议还没焐热,就遭遇了实战的考验,原本被媒体高调宣扬为“历史性突破”的合作框架,转眼间成了纸上谈兵,伊朗本以为有了俄罗斯的支持,能在西方的制裁重压下获得喘息之机,却没想到,盟友在关键时刻的“沉默”比敌人的导弹还让人寒心。 冲突爆发后,伊朗发射的大量导弹和无人机大多被以色列防御系统拦截,哈马斯和真主党也损失惨重,从战场反馈来看,伊朗的防空系统表现疲软,很多关键目标未能有效防御,这引发了一个敏感话题:是不是有人泄露了伊朗的军事部署?这个问题迅速在伊朗国内发酵。 穆罕默德・萨德尔在此时的表态无疑是火上浇油,他公开指出,俄罗斯在冲突中向以色列提供了关于伊朗防空系统的情报,这一指控震动了伊朗政坛,也让普通民众开始怀疑,那份充满承诺的“战略伙伴协议”究竟值不值一张纸的分量。 更令人不解的是,就在这场冲突最激烈的几天里,俄罗斯总统普京并没有为伊朗发声,反而多次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通电话,虽然外界无从得知这些通话的内容,但在伊朗看来,这种姿态已经说明问题,如果说俄罗斯在叙利亚曾经对伊朗提供过某种“战术默契”,那么这一次,伊朗被排除在了合作的边缘。 这种感觉并不陌生,早在叙利亚战场上,俄罗斯对以色列空袭伊朗目标的“视而不见”就曾引发争议,俄罗斯在中东的政策一直围绕自身利益展开,即便是盟友,也必须让位于它的全球战略调度,伊朗的误判在于,它以为自己在俄罗斯的棋盘上是一个关键棋子,结果却发现,不过是可以随时被替换的筹码。 不仅如此,伊朗连俄罗斯引以为傲的S-400防空系统都没能拿到手,相反,北约成员国土耳其早早就获得了这套装备,这让伊朗内部不少人感到愤怒和不解:如果俄罗斯真心对待这段关系,为何在军事合作上总是遮遮掩掩?从武器采购的冷遇,再到情报泄露的怀疑,伊朗对俄罗斯的信任正在迅速流失。 经济形势的恶化让这种不信任更加剧烈,伊朗去年还在为新总统佩泽希齐扬的上任欢呼,但短短几个月后,黑市汇率从1美元兑58.4万里亚尔暴跌至92万,物价飞涨,基本生活用品成了奢侈品,药品短缺更是让普通人苦不堪言,政府虽然更换了财政部长,但在国际制裁的重压下,政策几乎无法施展拳脚。 在这种背景下,伊朗社会对外交政策的争议也逐渐公开化,强硬派依旧坚持“转向东方”,认为必须依靠俄罗斯和中国,才能摆脱西方的围堵,而改革派则主张外交多元化,强调不能把希望全部押在一个国家身上,佩泽希齐扬虽然有意推动与西方的对话,但受制于议会和军方的压力,也只能继续执行前任的亲俄路线。 这场冲突成了一个导火索,让原本就紧张的内部权力博弈愈演愈烈,议会辩论中,改革派猛烈抨击俄罗斯的“不作为”,而强硬派则试图为俄罗斯辩解,称当前局势不宜撕破脸,高层领导人哈梅内伊在这段时间保持沉默,没有公开表达对俄罗斯的任何态度,这种态度被很多人解读为“冷处理”,甚至是“失望”。 街头的抗议活动也开始浮现,德黑兰的一些地区爆发了零星示威,民众高喊口号,要求政府重新审视外交方向,人们对经济的愤怒、对物价的无奈、对生活的焦虑,在这场外交失落中找到了出口,一些议员甚至明确提出,应当加强与中国的合作,认为中国在与伊朗的交往中更加信守承诺,从未在关键时刻“掉链子”。 中国在伊朗建设的港口、铁路和能源项目,确实为当地经济提供了不少支持,这种看得见的投资和合作,与俄罗斯的战略模糊形成鲜明对比,不少分析人士认为,伊朗应当从这次危机中汲取教训,不能因为短期的外交需要而忽视长期的国家利益。 伊朗与俄罗斯之间的裂痕,在这次冲突中彻底暴露出来,表面上的盟友关系,在现实利益面前变得苍白无力,很多伊朗人开始意识到,所谓的“战略伙伴”不过是冷战思维的延续,而不是建立在真正互信和互利基础上的合作。 信息来源:伊朗指责俄罗斯向以色列提供情报|俄罗斯
随着胡塞承认团灭,伊朗的“反以大业”实质上已经崩盘。9月1日,也门胡塞武装厚
【53评论】【3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