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山西临汾,16岁的小伙考上卫校,却交不起3000多的学费,乡亲们听说后,给他捐助,谁料,4年后,小伙毕业,却把女友哄骗回到老家结婚,7年后,妻子要求离开,乡亲们的举动却让她泪目! “娃,好好学,学成了记得回来帮帮乡亲们,咱村太缺医生了。”老支书把钱塞到贺星龙手里时说道。这句质朴的嘱托,彻底改写了一位十六岁农村少年的命运轨迹,也让深处山西大宁县山坳里的乐堂村,迎来了一位扎根乡土的乡村医生。 1996年盛夏,贺星龙手握运城卫校的录取通知书,一家人心情是喜悦与忧虑交织。三千余元的学费,对于这个全年收入还不到一千元的农村家庭而言,无疑是一个沉重到难以承担的数字。 就在贺家准备放弃时,村民们自发凑钱:张家拿出卖鸡蛋的30元,李家掏出买化肥的50元,老支书跑遍全村凑齐了3025元。这些皱巴巴的零钱,承载着全村人的希望。 2000年卫校毕业时,贺星龙面临人生抉择:留在城市医院工作,或回到贫困的家乡。他想起老支书的嘱托,毅然选择回乡。与他同行的还有卫校同学陈翠萍,这个城里姑娘被贺星龙骗到农村时说:“先去积累经验,以后我们再回城。”谁知这个暂时变成了永远。 最初的行医条件极其艰苦。诊所设在破旧的窑洞里,最贵的设备是100元的血压计。贺星龙骑自行车出诊,后来换摩托车,24小时随叫随到。他定下规矩:出诊费全免,只收成本价,贫困群众免费。 创业之初的医疗条件异常艰难。他的诊所就安置在一孔简陋的窑洞中,最昂贵的设备仅是一台百元左右的血压仪。贺星龙日常骑自行车奔波出诊,后来才换成摩托车,无论昼夜,随时响应病人的呼唤。他为自己立下行医准则:绝不收取出诊费,药品仅按成本计价,遇到贫困的患者则分文不取。 第二天清晨,夫妻俩推开诊所门时惊呆了:上百位村民静静地等候着,有人提着一篮鸡蛋,有人拎着一袋红枣,老支书捧着乡亲们新凑的5000元钱。 80岁的张奶奶拉着陈翠萍的手说:“闺女,别走,星龙是我们全村的恩人啊。”村民们的真情挽留让陈翠萍彻底释怀。她开始理解丈夫的坚守,后来考取乡村全科助理医师资格证,成为丈夫最得力的助手。 贺星龙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他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最美乡村医生”等荣誉称号,但依然保持本色。 这个故事重新定义了何谓真正的“富有”与“成功”:它不在于积累多少物质财富,而在于创造了多少真切的价值;不关乎赢得多少掌声,而在于温暖了多少身边的人生。贺星龙以二十多年的默默坚守,唱响了一首关于回报与奉献的深情乐章,也让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感恩美德,在黄土高原上熠熠生辉。 信息来源: 百度百科|贺星龙 文|何夕 编辑|史叔
“人都死了,凶手才判了四年半。”2020年,湖南一小伙在夜市上无故被人捅了数刀,
【179评论】【62点赞】
赵毅
临汾人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