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气协议已敲定!中方送普京一份大礼,解了俄罗斯的燃眉之急 9月2日,中俄蒙三国在北京签署“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备忘录,这个搁置多年的能源项目终于打破僵局。 在俄乌冲突进入第三个冬天时,这份协议的意义远超能源贸易本身,它揭示了欧亚大陆能源格局的深层调整,更藏着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务实选择。 蒙古国的态度转变是解开项目僵局的关键。多年来,蒙古国一直推行“第三邻国战略”,试图引入外部力量平衡中俄影响力,甚至在2023年与美国签订3100吨稀土出口备忘录。 这种外交姿态让“西伯利亚力量2号”项目停滞,蒙古国以环境问题为由索要高额过境费,还曾让俄罗斯考虑增加1000公里绕行管道的替代方案。但在9月的三国会晤中,蒙古国突然搁置环境争议,同意管道过境。 作为交换,中俄将中俄蒙经济走廊规划延长至2031年,这意味着蒙古国能在未来六年持续获得基础设施投资和贸易便利化政策红利。 这种转变背后是现实考量,蒙古国经济依赖资源出口,在全球能源价格波动中,稳定的过境费收入比虚幻的外交平衡更实在。 俄罗斯的让步同样值得关注。协议明确俄方供气价格低于欧洲市场,这是能源出口国罕见的让利。背后是俄罗斯能源出口版图的被迫重塑。 2025年第一季度,俄罗斯对欧盟天然气供应量降至100亿立方米,仅为挪威的42%,从昔日最大供应国沦为第三。 欧洲计划2027年底终止所有俄气协议,俄罗斯必须寻找替代市场。 中国成为最佳选择,中国管网运输占比已达65%,“西伯利亚力量1号”输气量提升后,加上“远东”管道和新的“2号”管道,俄罗斯对华年供气将超千亿立方米,足以弥补欧洲市场流失量。 更关键的是中俄能源合作已从单纯买卖转向技术共生,俄罗斯在斯科尔科沃创新中心与中方联合研发的石墨烯管道涂层技术,能降低27%输送能耗,这种技术绑定让价格让步成为长期战略投资。 这个项目构建了三国共赢的利益闭环。 对俄罗斯而言,每年500亿立方米的稳定出口能带来数百亿美元收入,缓解制裁下的财政压力。 中国获得了低于国际市场的能源供应,哈尔滨石化园区针对俄气特性设计的精炼设施,能将轻质油收率提升至83%,降低工业成本。 蒙古国通过过境费和经济走廊延长,每年可增加数十亿美元收入,还能借助管道建设改善国内基础设施。 这种合作模式正在产生示范效应,哈萨克斯坦已宣布参照中俄能源走廊标准改造本国输油系统,显示欧亚大陆正在形成新的能源合作网络。 管道里流淌的不仅是天然气,更是重塑区域经济格局的力量。在黑龙江绥芬河口岸,智能化改造后的输气管道将周转周期压缩至72小时,比传统海运效率提升近十倍。 这种效率提升让中国东北工业带获得稳定能源保障,也让俄罗斯远东地区的资源开发有了经济可行性。 天津自贸区试运行的管网实时定价机制,更标志着中国在能源贸易中从价格接受者向制定者转变。 当西方还在争论能源脱钩时,中俄蒙用钢与火的管网建设给出了另一种答案。 这种基于现实利益的深度合作,或许比任何外交辞令都更能塑造未来的欧亚秩序。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来评论区聊聊。 信息:“中俄蒙签了!每年对华输送多达500亿立方米天然气”·观察者网
就在刚刚!土耳其总统硬气发声2025年9月2日,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要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