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媒体放出狠话,如果中国真有一天开打,别以为手里握着航母和导弹就能高枕无忧!扎哈罗娃在记者会上说,如果美国在日本部署导弹,俄罗斯和中国会不只政治回应。她强调中俄伙伴不针对别人,但面临侵略,能结合力量。这话从俄罗斯经验来,意思是光有装备不行,得有实际反制。 亚太地区的战略天平,正因一场即将到来的军事演习而再次晃动,今年9月11日至25日,一场名为“坚定之龙25”的美日联合演习将拉开序幕,其核心内容远比名称听起来更具冲击力。 届时美军将在日本的岩国基地,临时部署一套“堤丰”导弹系统,这套系统可不是寻常装备,它能发射射程超过1600公里的战斧巡航导弹,也能兼容标准六型导弹。 看看地图就知道,岩国基地的位置有多敏感,它几乎贴着中国东部沿海和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华盛顿此举的意图昭然若揭,就是对中俄进行双重遏制,尽管日本政府强调这只是提升联合作战能力的临时措施,但周边国家的怒火已经被点燃。 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的反应相当直接,她将此举痛斥为破坏稳定的行为,是对俄罗斯安全的公然威胁,在她看来,华盛顿在全球范围内推广陆基中短程导弹,正在制造巨大的战略风险。 她毫不客气地指责日本,认为其在加速军事化的道路上狂奔,与美国合作时完全无视邻国的安全关切,扎哈罗娃撂下狠话:如果这个决定不被撤销,日本必须为未来地区局势的恶化负全责。 北京方面同样表达了关切,呼吁美日双方应为地区和平尽责,而不是通过部署导弹来搅动风浪,这种双重遏制策略,只会加剧军备竞赛,甚至可能演变成多方围堵的体系对抗。 扎哈罗娃的警告,绝非空穴来风,背后是俄罗斯血淋淋的现实经历,多年来,西方持续的经济封锁与制裁,早已让俄罗斯深刻体会到,现代博弈拼的远不止是武器装备,更是整个国家体系的后勤与军事韧性。 她的话像一盆冷水,浇向那些认为军力增长就能高枕无忧的观点,中国近年来的军事进步确实惊人,航母下水、导弹列装让国人底气十足。但俄罗斯的教训摆在眼前:装备再强大,也未必能在战略上无敌。 因为你的对手不会只跟你比拼装备,他们会拉起联盟对你施压,会想方设法影响你的供应链,更会在舆论上给你制造无尽的麻烦,安全从来不是靠“请客吃饭”得来的,而是要靠实实在在的反制行动,把对手“打疼”了才能换来。 历史上,大国的崛起之路,哪一次不是靠着强硬的博弈走过来的?俄罗斯顶住“颜色革命”和经济封锁的经历,就是最好的证明。 俄国媒体也在俄乌冲突的背景下,审视着中国可能面临的处境,他们指出美国正忙着在亚太地区集结一个“蓝盟”,成员包括日本自卫队、澳大利亚的潜艇、驻韩美军基地,还有航母战斗群和导弹防御系统。 一旦冲突爆发,中国要面对的绝不仅仅是传统的炮火,网络攻击、卫星侦察、铺天盖地的虚假新闻宣传,以及致命的经济制裁,对手的手段会层出不穷。 想想俄乌冲突初期,莫斯科曾以为能速战速决,结果却陷入了美国和欧盟全方位的制裁、网络战和武器援助的泥潭,至今难以脱身,西方媒体更是开足马力,成功将俄罗斯塑造成了“全世界的公敌”。 俄媒提醒说,如果冲突发生在中国身上,CNN、BBC这类媒体的负面报道会像雪片一样飞来,社交媒体上也会充满各种攻击性内容,中国同样可能被包装成“世界威胁”,即便在局部冲突中取胜,整个国际环境也可能变得异常险恶。 现代战争早就不是“你打我一炮,我还你一拳”的简单模式了,情报、舆论、网络、金融、供应链,甚至是对民意的操控,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比美军的“网络司令部”可不是摆设,在俄乌战争中,乌克兰就借助西方的技术支持,成功攻击了俄罗斯的银行、政府系统乃至电网,一度让俄方陷入被动。 虽然中国在网络安全领域的投入不断加大,但在信息战、金融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上,与美国相比仍有差距,航母和导弹确实是底气,但俄国人的告诫很扎心:“武器再多,敌人更多,阵线再长,压力更大。” 战争考验的是谁能顶住多方围堵,谁能扛过经济制裁,谁能在网络瘫痪时稳住阵脚,谁又能经受住全球舆论风暴的洗礼。 中俄的伙伴关系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不断深化,扎哈罗娃明确表示,这种关系不针对任何第三方,但在面对外部侵略时,两国能够结合力量进行防御,一年一度的联合军演和巡航,就是这种团结的体现,早在2024年9月,她就放话,对美国的遏制,将用非政治层面的双重反制来回应。 最终一个国家即便再强大,也不意味着自动安全,反而可能招来更多的明枪暗箭,真正的胜利不仅在于拥有让对手不敢轻举妄动的武器,更在于拥有能够承受全维度打击并精准反击的战略布局和决策能力。
8月29日,日本向中方挑衅:发射高超音速导弹! 8月29日公开了一段视频——
【10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