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被俘最高将领吴成德,回国后被开除党籍军籍,生活艰苦,1996年,吴成德将军在84岁高龄时与世长辞,他的一生可谓传奇而坎坷,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凝视]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历史上,有这样一位将领:他是朝鲜战争中我军被俘的最高级别军官,却用27年时间证明了自己的清白,他就是吴成德,第六十军第一八零师代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吴成德1912年出生于山西新绛县,原本是一名教师,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参加山西军政训练班,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从组建新绛人民武装自卫总队指导员开始,吴成德参加了百团大战、中条山反扫荡等重要战役,解放战争中,他又投身解放运城、晋中、太原等战役,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吴成德跟随第六十军第一八零师入朝作战,1951年4月,部队匆忙投入第五次战役,到了5月中旬,后勤补给跟不上,战场形势急转直下。 5月24日,一八零师接到撤退命令,准备撤至汉江北岸,就在这时,两路敌军突然出现,一前一后形成包围圈,全师陷入重围,这就是后来被称为“一八零师被围事件”的历史转折点。 在师部决定分散突围的关键时刻,吴成德面临一个艰难选择:山沟里还有三百多名重伤员无法行动,按理说,作为师级干部,他完全可以跟随先头部队突围。 但吴成德做出了改变他一生命运的决定:留下来照顾伤员,为了表明决心,他甚至当场击毙了自己的战马,断绝退路,这个选择,后来被证明既体现了他的品格,也埋下了悲剧的种子。 接下来的14个月里,吴成德带着这些伤员在三八线附近的山区坚持游击战,他们缺少武器弹药,没有稳定的食物来源,经常露宿荒山,与数倍于己的敌军周旋。 到1952年时,原本三百多人的队伍只剩下3个人,就在这时,吴成德因为误食有毒蘑菇昏迷不醒,被美军搜山队发现并俘虏,这个看似偶然的意外,实际上反映了当时条件的极度恶劣。 被俘后,吴成德机智地伪装成炊事员,企图隐瞒身份,然而最终还是被叛徒指认,暴露了代政委的真实职务。美军如获至宝,立即将他押往釜山战俘营。 在战俘营里,美军对吴成德实施了各种酷刑折磨,连续不断的审讯、电击刑罚、精神摧残,目的就是要逼迫他叛变投靠台湾。但无论如何威逼利诱,吴成德始终坚持要求遣返大陆。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正式生效,同年9月,吴成德作为最后一批战俘被遣返回国,踏上祖国土地时,他的体重从130多斤锐减到不足90斤,骨瘦如柴,连老战友都认不出来了。 然而,真正的考验这才开始,由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人们对战俘问题的复杂认知,1954年,吴成德被开除党籍和军籍,下放到辽宁盘锦大洼农场劳动改造。 这个农场当时被称为“南大荒”,自然条件极其艰苦,在长达二十多年的农场生活中,吴成德经历了各种政治运动的冲击,生活异常艰难,但他从来没有放弃为自己申冤的努力,不断给上级部门写信说明情况。 更让人感动的是,妻子龚村放弃了原来的工作,跟随丈夫来到农场,陪伴他度过了最艰难的二十多年,夫妻二人相濡以沫,共同承担着这份不公的重负。 转机出现在1980年,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志愿军被俘归来人员问题的复查处理意见》,对志愿军被俘人员进行全面重新审查和处理,经过严格的层层审查,吴成德终于恢复了党籍和军内老干部待遇。 此时的吴成德已经年近七旬,人生最好的年华都在农场度过,平反后,他回到山西运城老家颐养天年,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 担任运城地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席期间,他被多所学校聘为校外辅导员,经常作爱国主义教育报告。 更令人敬佩的是,生活并不宽裕的他却长期坚持捐款,支持希望工程和灾区重建,累计捐款超过4万元。 吴成德离世后,家人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了大量捐款凭证和感谢信,这些默默无闻的善举才逐渐为外人所知。 吴成德的一生堪称传奇:战场上与伤员共存亡的选择,战俘营中坚守气节的品格,回国后面对不公仍然保持信念的坚持,晚年默默回馈社会的奉献精神。 他的经历也深刻反映了一个特殊历史时期,人们对战争、战俘等复杂问题的认知变化过程,从被误解到被正名,从承受冤屈到获得尊重,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面镜子。 如今重新审视吴成德的故事,你觉得什么最让你震撼?是他在战场上舍己救人的选择,还是在逆境中27年不屈不挠的坚持?如果是你面临同样的选择,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
志愿军被俘最高将领吴成德,回国后被开除党籍军籍,生活艰苦,1996年,吴成德将军
优优谈过去
2025-09-02 11:38:31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