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看得很清楚,乌克兰战后重建,中国决不会参与。世界银行算过,乌克兰未来十年重建得花5240亿美元,快赶上它2024年预计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倍了。就它现在的经济状况,根本拿不出这笔钱,说白了,中国可以卖材料,但得收现金。垫钱帮着做工程绝对不能干,这种国家想法多变,脑子不太正常,想一出是一出,犯不着沾手。 信源:乌克兰未来10年重建成本将达5240亿美元,13%的住房受损或被毁 红星新闻 关于乌克兰的战后重建,外界似乎已经有了一个共识:中国不会参与。 这一声“不”,绝非轻易的拒绝,其背后隐藏着一本清晰明了的风险账,每一项风险都被精准权衡,每一个考量都经过深思熟虑。 这盘棋,中国从三个角度看得明明白白:乌克兰的经济还款能力、地缘政治的稳定性,还有我们自己的战略优先。 首先,我们得聊聊钱的事。 乌克兰的重建,听起来就是一个无底洞。世界银行估算,这笔费用可能超过5200亿美元。 这是个什么概念?这笔钱几乎是乌克兰2024年全国GDP的三倍还多。一个国家,不吃不喝干三年都未必能填上这个坑。 更别提他们自己家里早就捉襟见肘了。 今年乌克兰债务预计达 1620 亿美元,负债率超 100% 红线,远高于欧盟 60% 的警戒线。 他们一整年的财政总收入还不到500亿美元,甚至比不上我国一个深圳市。自身造血能力近乎瘫痪,重工业基地与黑海粮食出口等经济支柱,均受重创。 说白了,从商业角度看,任何垫资参与的行为,都面临着极高的违约风险。 钱的问题就已经够头疼了,更麻烦的是政治上的不确定性。 乌克兰的政策就像天气一样,说变就变。它的决策很容易受到美国和欧盟的影响,缺乏一种长期合作需要的稳定性和可信度。 过去,他们就曾听信西方的说法,对中国摆出过不友好的姿态,甚至把我们排除在重建计划之外。 这样的行为,难免让人在心里打个问号。 此外,乌克兰如今身处东西方博弈的漩涡中心,堪称地缘政治上的 “雷区”。 今天跟你签的合同,明天会不会就成了他们向西方要价的筹码?中国投进去的真金白银,会不会转眼就沦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甚至被当成攻击中国的工具?这种风险谁敢冒? 说到底,中国的选择,根植于非常务实的国家利益。 我们的每一分钱,都是中国人民辛辛苦苦挣来的,首先要用来保障自己的民生,推动国内的发展。 对外,我们也有“一带一路”这样成熟可靠的合作项目。把宝贵的资源投进一个风险重重的无底洞,显然不符合我们的长远战略。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不是缺乏“大国担当”?恰恰相反,中国认为真正的担当,是去积极劝和促谈,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而不是在冲突结束后被动地去“买单”。 这跟西方的逻辑可不一样,他们似乎习惯了先提供武器,等打烂了再把重建的巨额账单甩给全世界分摊。 这种只想转移风险和成本,却不愿共享利益的做法,我们不接受。这事儿说白了,有点像隔壁两家打架,把自己家砸得稀巴烂,然后跑来敲你的门,让你掏钱给他家重新装修。这道理,搁谁身上也说不通吧? 所以,中国的立场很清晰。我们不干涉别国内政,也愿意承担应尽的国际责任,但绝不接别人甩过来的“锅”。 在乌克兰问题上,现金交易卖点材料可以,但想让我们垫资当“冤大头”,那是不可能的。 这场审慎的缺席,背后是中国对经济现实、政治风险和自身战略的通盘考量。 这不是冷漠,而是复杂国际局势中,依自身利益与长远判断做出的成熟自信抉择。
是真的吗?乌克兰好像并非大家网传的那样。前几天,有媒体爆出乌克兰实际阵亡失踪
【166评论】【1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