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一位德国老奶奶在德国一家中餐馆结账时,问服务员是哪里人,服务员说是武汉人,一听到武汉,老奶奶喜出望外的说:“武汉我熟啊,当年抗战时,我在武汉上过前线!
1980年代的一天,德国一家中餐馆里,满头银发的老奶奶结账时随口问起服务员的家乡。
听到“武汉”两个字,老人眼睛忽然亮了:“武汉我熟得很!抗战时候我在那儿打过仗!”
服务员愣在原地,怎么也没想到这位寻常的欧洲老人,竟藏着烽火连天的东方往事。
时间倒流到1934年柏林大学校园。
犹太姑娘奥蒂里抱着书本穿过长廊,撞见了埋头读书的中国青年汪殿华。
两人在图书馆的日光里越走越近,两年后,奥蒂里成了汪殿华的妻子。
新婚燕尔,她跟着丈夫远渡重洋,踏上陌生的中国土地,改名“汪小玲”。
1937年卢沟桥炮响,山河破碎。
原本文弱的语言系女生,卷起袖子把长发塞进军帽,套上不合身的灰布军装上了前线。
那年武汉会战打得天昏地暗,炮火把长江水都映红了。
汪小玲在断墙碎瓦里钻进钻出,背上驮着流血的士兵,军衣浸透成暗褐色。
别人逃难时揣着金银细软,她怀里永远揣着三样宝贝:锃亮的手枪、印着青天白日的机密文件,还有一把母亲给的银勺子。
这把勺子跟着她救过伤员——给昏迷的战士喂水;在防空洞里分过稀粥;甚至挡过弹片,勺柄上至今留着凹痕。
战争结束那天,人们忙着返乡寻亲。
汪小玲却拿着户籍簿走进了办事处:“我入中国籍。”
老邻居劝她:“回德国多好啊?”她摇摇头舀起一勺热汤:“根扎在这儿了。”
后来三十多年,这银勺子舀过粉笔灰——她在同济医学院教书;
搅过消毒水——穿上白大褂当外科医生;还帮宋庆龄磨过墨——写了几百封英文信向国外求援。
57岁那年,她又把勺子别回腰间,当起了小学教师。
德国长大的老太太站在黑板前,用湖北方言教算术。
孩子们最爱她口袋里那把银勺子——谁算术题全对了,就能用它在课间舀麦芽糖吃。
这把勺子也惊动过特殊年月里的搜查队。
红卫兵盯着勺柄的德文刻字追问来历,老太太平静地笑:“这是我娘的嫁妆,也是救过中国兵的饭勺。”对方竟红了脸,把勺子轻轻放回桌上。
当年犹太同胞挤破头逃往欧美时,她留在中国;战后德国重建急需人才,她又留在中国。
人家问她图什么,她指着满街跑的娃娃:“看着娃们从光屁股到穿皮鞋,比什么大事都暖和。”
2023年深秋,武汉档案馆收到个褪色的蓝布包。
工作人员解开三层油纸,银勺在灯光下泛着柔光——柄上刻着“OTTILIE1936”,凹痕里还嵌着黑褐色的印记。
随附的字条歪歪扭扭:“替我还给长江吧,它才是勺子真正的主人。”
布包里还夹着张泛黄照片:穿军装的姑娘站在汉口码头,右手按着鼓囊囊的上衣口袋,笑得像五月长江上粼粼的光。
老话说落叶归根,可有些种子被风带到远方,反而能长成遮风挡雨的大树。
银勺子沉入江心那晚,长江静悄悄,像在低语一段无人相欠却生死相酬的故事。
上善行
给善良的救过华人的犹太女人点赞👍
上善行
为华人救死扶伤的犹太女人致敬!谢谢您善良勇敢!再次感谢您!
cez
除了那三木她样东西外,她应该还带着旧约圣怪
无法显示
我感觉她当年肯定是为了逃离德国,作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