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新疆一小伙子给钱学森写信,信中直接指出钱学森的错误,以为不会有回信,没想到不久之后收到回信,钱学森在信中回复:“我很感谢您指出我的错误!也可见您是很能钻研的一位青年,这使我很高兴……” 钱学森生于1911年上海,早年家境不错,父亲搞教育,母亲懂点古书。他上交通大学学机械,1935年去美国留学,先在麻省理工拿硕士,后转加州理工跟冯·卡门搞空气动力学和火箭,1939年博士毕业。二战时帮美国军方弄火箭,1943年当副教授,1949年管喷气推进实验室,设计导弹原型。1955年他费劲巴拉回国,投身国防,建第五研究院,领着大家搞导弹航天。郝天护是清华毕业的,学力学,六十年代初响应号召去新疆兵团农学院,当老师和技术员,管农机和土建测绘,在基层摸爬滚打,边干活边钻研。 郝天护在新疆干活时,闲下来看《力学学报》,看到钱学森那篇土动力学方程的论文,细看不透水边界部分,推导有问题。他反复算了几遍,确认是疏漏,就鼓起劲写信指出来。信寄出后,他继续扛工具去田里测地,日子照旧过,以为大人物不会搭理。信从新疆走邮路,经乌鲁木齐兰州到北京中科院,差点被门卫转走,秘书一看是给钱学森的,才递上去。钱学森开会时看信,马上改讲义,还跟同事提这事,说搞科学得服理。 回信是1964年3月29日写的,钱学森先说事务忙,晚回复请谅解,然后承认公式因粗心错,附上正确步骤。信里用了好几个“您”,夸郝天护钻研精神,还建议他整理成文投杂志。郝天护收到信,仔细看那些修改痕迹,单位领导知道后给他批假整理材料,但他没要表彰,继续踏实干活。这事在学术圈传开,钱学森的论文再版加了勘误,大家都说这体现科学态度。 钱学森回国后,忙着导弹项目,白天盯研发,晚上还给年轻人回信。他的工作日志里有记新疆来信,标了重点符号。郝天护在兵团设计节水系统,天山农场到现在还用。钱学森这种作风影响很多人,国防科委老人回忆,他开会为数据争到半夜,非得实验验证。郝天护后来带学生,也总叮嘱科学像夯地基,一点不能马虎。 郝天护受鼓舞,写短文《土动力学基本方程的一个问题》,七百字,经钱学森推荐,1966年登在《力学学报》第九卷第一期。1978年他考清华研究生,专攻固体力学,毕业去东华大学当教授,领国家基金项目,1995年进纽约科学院。钱学森继续管航天,提携后辈,好些院士收过他批注的论文,当教学范本用。郝天护晚年去北京出差,参观中科院办公室,看泛黄日程表上“复新疆信”的字。 那封信现在钱学森纪念馆展柜里,讲解员指着修改痕迹讲科学胸襟。郝天护保持严谨,指导学生注重细节,在环境工程贡献多。钱学森2009年10月31日在北京去世,郝天护则在学术路走到底。这事提醒人,科学无权威,错误谁都可能犯,关键是态度。 钱学森留学时,参与美国火箭,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积累经验。回国后,他推工程控制论,在力学所当所长,建中国力学体系。郝天护在新疆不光干农活,还结合实际研究土动力学,信件事件后,他更注重基层应用。钱学森信中强调科学错误要及时改,以免误导别人,这点在学术界成共识。 事件发生时,国家正搞三线建设,钱学森分身乏术,但仍抽时间回信。郝天护的钢笔后来在工地坏了,现在石河子博物馆展出。钱学森对待学术挑刺,从不摆架子,郝天护这事不是孤例,好些年轻人收到过他鼓励。 后续里,郝天护设计灌溉系统,帮新疆农业节水。钱学森影响下,中国导弹从无到有,郝天护转固体力学,教书育人。信件原件保存好,成教育材料。
1964年,新疆一小伙子给钱学森写信,信中直接指出钱学森的错误,以为不会有回信,
历史拾遗者
2025-09-02 05:17:3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