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男人越来越有分享欲的女人
很多来找我咨询的姑娘会问:“才子老师,我们以前可以聊一整夜,现在为什么一起吃顿饭都各自看手机?从‘无话不说’到‘无话可说’,我们之间到底怎么了?”
很多夫妻都经历过这种无奈。表面上看,你们是“没话说了”,但真正的问题,往往不是找不到话题,而是你们之间积累了太多不敢碰的“雷区”——
怕一聊就吵,怕一聊就伤。
即使是一起旅行,也很容易发生不愉快。
这并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一步一步走向了关系的深水区。
在我处理的案例中,我发现大多数夫妻会经历下面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权力争夺
有了孩子后,很多夫妻的矛盾源于育儿分歧。我就拿这个来举例吧。
比如,妈妈想给孩子报兴趣班,爸爸却坚持孩子该多玩。
妻子觉得丈夫“不负责任”:“你就是懒得管孩子,永远两手一摊什么都不做!”
丈夫觉得妻子“太极端”:“你事事控制,逼孩子学这个学那个,他才这么不快乐!”
都觉得自己是对的,你得听我的。
这早就不是“讨论”了,而是争夺话语权,两个人都把对方推向对立面。
▶ 第二阶段:战火蔓延
如果第一阶段的矛盾没化解,战火就会蔓延到其他事。
原本只是教育观念不同,后来他加班晚归、给父母转账、甚至一句话的语气……都能吵起来。
问题不再是问题本身,而是——“你根本不在意我!”“你总是这么自私!”“你一点都不懂得迁就!”
你们开始怀疑:这个人,真的值得吗?
▶ 第三阶段:无声的绝望
这个阶段,你们不吵了。
不是因为和好了,而是因为绝望了。
说了不被理解,吵了没结果,反而更伤心。于是,两个人开始回避一切可能引起冲突的话题。工作压力、情绪低落甚至生病了渴望的关心……都默默咽回去。
两个人坐在同一个沙发上,睡在同一张床上,却像隔着一片海。
这不是“无话可说”,而是“不敢再说”。
比吵架更可怕的,是你的一切都与我无关,你的喜怒哀乐再也入不了我的眼。
因为有一方,或双方的心,已经疏远了,或者说心死了。
▌怎么办?
这样的婚姻还有救吗?有。
不是勉强去培养共同爱好,不是硬拉着一起旅行……这就好比在即将塌陷的地基上贴瓷砖,是没用的。
真正需要做的,是放下权力争夺,回到那些让你们受伤的时刻,一点点把积怨化开,真正“看见”彼此的感受和需求。
① 用“感受”代替“要求”
比如在孩子上兴趣班的案例里,深入了解后发现:
妻子之所以坚持,是因为自己从小“被放养”。小的时候还好,但长大了看到同事很多都能在年会表演个节目,就特别羡慕别人多才多艺;
而丈夫抗拒,是因为自己小时候“被逼着学”,特别渴望自由。
表面上是在争怎么育儿,其实都是在弥补自己曾经的缺失。
你看,很多育儿分歧,其实根本没必要存在,核心就两个字——允许。不是允许丈夫或妻子,而是允许孩子。
把选择权还回孩子,没必要让孩子背负自己未竟的理想。
而当我们说出:“我不是要跟你争,我只是有点怕孩子像当年的我……”
对方才会真正听懂你,而不是防卫你。
② 用“合作”代替“对抗”
我有个1V1学员,她之前本来也是凡事都要争个对错输赢,两个人闹到要离的地步。但后来通过学习,她渐渐变得松弛了。
说个她遇到的事,她的做法非常智慧。
起因是老公听到朋友家孩子考上重点中学,觉得那个孩子还不如自己的孩子聪慧,就说都是她太佛系,才耽误了孩子。
其实佛系育儿,是之前两个人共同决定的。放在以前,她肯定要怼回去的。
但这次,她耐心解释。
可道理讲了一万遍,老公平时能被说服,这次却铁了心。
说到后面,又上升到人身攻击了,说她就是想省事,只顾自己享受,懒得为孩子付出,哪个妈妈像她这样……
她一看,既然这样,那就不争了吧,老娘全力支持你鸡娃。
她不是嘴上说好,而是真的行动:一起查资料、定计划、陪孩子学习……老公崩溃,她就加油打气;孩子没精神,她就鼓励安慰。
结果,一个暑假还没过半,原本灵性的孩子眼里没光了,老公也心力交瘁,垂头丧气地说:“算了,不逼了,你说得对。”
她强忍住“我早就说了”的得意,真诚地问:“你确定吗?要不要再休息一下想想?”
老公摇摇头:“不想了,就这样吧。”
我分享这个案例,不是教你怎么“赢”伴侣,是想告诉你:
当夫妻路线分歧、无法说服彼此的时候,不是用情绪对抗,而是有一方愿意先妥协,带着诚意陪对方去他的路上走一走,用事实和结果说话,也不失为一种智慧。
有人可能不服:凭什么明明我对,却要我妥协?
首先,结果来临之前没有人能保证自己100%对,也许那1%的可能性就是他对你错呢?所以试一试又何妨?
其次,就算对方真是错的,光靠嘴也很难说服一个人。有时你得退开,让事情自然发生,用陪伴和合作,让他自己看清真相。
当你们不再执着于争输赢,而是成为共同面对问题的队友,情感自然会重新流动。你们会重新聊天、分享甚至开玩笑——因为你们终于感到安全了。
如果你们之间的情绪已经积压太久,自己尝试总是碰壁,可以来找我聊聊,让我来帮你们澄清和引导。
关系的重建,是一个慢慢融冰的过程。但只要开始,就有希望。两性情感家庭婚姻广告共享计划才子情感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