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战役打赢了三次,为什么第四次长沙战役惨败?其实道理很简单,前三次长沙战役,日军兵力基本都在6万-8万人左右,薛岳的第9战区40万精锐主力还可以顶得住,而第四次长沙会战爆发前,日军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败退,海上交通线被美军切断,为打通中国大陆的南北陆上通道,日军孤注一掷启动“一号作战”。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4年,战争的风向已经变了,太平洋战场上,日本节节败退,昔日不可一世的海军被美军逼得难以喘息,海上补给线也几乎被切断,为了挽回局势,日本决定孤注一掷,发起一次大规模的地面进攻,代号“一号作战”,目标很明确:打通从北到南的大陆交通线,彻底切断中国战区与海外盟军的联系,而这场战役的重心之一,就是长沙。 之前的几次长沙战事,日本派出的兵力最多也就八九万,虽然凶狠,但始终算是局部行动,薛岳带领第九战区依靠熟悉地形和灵活布防,几次守住了长沙,赢得了抗战中少有的胜利,然而这一次不一样,日本不再是局部试探,而是倾全国之力,从东北、华北甚至本土抽调大批精锐部队,连补给和重炮也一并准备齐全,动员规模前所未有,保守估计,这次出动的兵力超过二十五万,有的资料甚至提到超过三十万。 对比之下,薛岳所能调动的力量却少得可怜,虽然名义上手里还有三十万兵力,但实际能上前线的,恐怕连二十万都不到,不少部队早已被调往缅甸支援远征军,还有一些在账上有名,实际上连人影都找不到,更糟糕的是,这些年连番大战,没有休整的机会,士兵疲惫不堪,军服破旧,弹药不足,连正常的武器保养都难以保证,士气自然也难以提振。 而日本这边,虽然兵员素质已经大不如前,但装备依旧精良,后勤也还算充足,他们这次采取了新的作战方式,将部队分成多个梯队,前锋吸引注意,主力则从侧翼突击,这种打法比起前几次的正面强攻更阴险,也更有效。 薛岳依旧沿用原来的“天炉”战术,希望通过包围、合围的方式将敌人引入设好的圈套,但这套战术的前提,是己方拥有足够兵力和反击能力,此时的第九战区早已不复往日之勇,面对敌人的新战法,根本无力重现昔日的战果。 最致命的错误是防御部署上的失策,长沙西面的岳麓山是全城的制高点,占据这里就能俯瞰整个市区,一旦失守,长沙城将直接暴露在敌人的炮火之下,然而薛岳却把主力放在了市区,仅在岳麓山布置了少量兵力,显然低估了敌人的企图,当日军主力绕开正面,直扑岳麓山时,守军根本无力抵抗,山头很快被攻占,重炮也随之架上山顶。 长沙城的命运几乎在这一刻被彻底改写,炮火从山顶倾泻而下,城区内的守军甚至连组织像样抵抗的阵地都难以维持,没有制高点的掩护,防御体系就像一张撕裂的网,失去了中心的支撑。 有人或许会问,难道薛岳当初没有情报?其实并非完全不知情,情报早已显示日本有增兵迹象,但问题在于,即便知道,又能如何?当时国民党内部派系复杂,战区调动需要层层批准,往往还要掺杂各种利益考量,增援部队即使最终同意出发,也往往要耗费大量时间,而长沙外围的防线,根本等不到这些援军的到来。 更现实的是,以当时的对峙态势,要守住长沙,至少需要七十万兵力,而这,在1944年的中国战场上,完全是奢望,国军的兵源早已捉襟见肘,装备也严重短缺,即使勉强凑齐人头,也难以形成有效战力,更别提分散的调动和落后的补给线,根本无法支撑一场高强度的城市防御战。 战局发展到这一步,已经不是某一个指挥官的失误所能解释的了,薛岳的判断也许出现了偏差,但他并非孤军奋战的独裁将领,而是在一个制度松散、资源匮乏的大环境中作战,他所面对的,不只是敌人的炮火,更是后方的掣肘和现实的桎梏。 当日军打开长沙城门的那一刻,这场战斗的结局几乎注定,但这次失利并没有让中国的抗战意志崩溃,事实上,日本为这次“胜利”付出的代价极大,不仅耗尽了大量精锐兵力,更失去了继续发起类似攻势的能力,这场战役之后,再无大规模的南进计划,战略主动权开始逐渐向中国方面倾斜。 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长沙的失守虽然令人痛心,但它并没有动摇整个抗战的根基,前三次会战中,中国方面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重创敌军,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也打出了民族的骨气,而这一次,即使失败,也让外界看清了中国并非轻易可欺的对手。 战争从来不是一次胜负的较量,而是综合实力、战略意志和制度效率的长期对抗,在长沙这座战火洗礼的城市里,不仅埋葬了无数将士的生命,也埋下了日本战略崩溃的种子,那些没有及时赶到的援军,那些穿着旧军服的士兵,那些被炮火撕裂的街巷,最终共同构成了抗战历史中最沉重的一章。 信息来源:2025-07-22 11:40 央视新闻
抗战时新墙河阵地,机枪手曹锡发现离自己200公尺,一架重机枪歪在尸体旁,他爬过去
【3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