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每年都有十多起、甚至更多起袭击咱们赴日旅游或工作学习的公民事情发生,可是为什么很少看到有日本人袭击美国或俄国人的事情发生呢? 就在上个月,东京涩谷区一位中国留学生在回家途中突遭两名陌生日本男子袭击,脸部受重伤。警方以“轻伤”立案,不到48小时便以“证据不足”将嫌疑人释放。这已不是孤例。 近五年来,中国驻日使馆每年平均发布超过20起有关中国公民在日遇袭、歧视或骚扰的通报,而大量未报案或未被立案的案例,更如冰山之下的深层暗流。 令人困惑的是,这样的攻击事件,几乎从未发生在美国或俄罗斯公民身上。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们?这不是偶然,这是选择性的袭击,更是一种被制度纵容的“恐惧不对称”。 美国和俄罗斯在日本社会中形成了一种“不可触碰”的心理威慑。广岛和长崎的核爆记忆,在美国驻军的阴影下,被日本社会深埋心底,转化为对美国的“敬畏”; 而对于俄罗斯,5.5万名战俘死于西伯利亚劳改营,加之至今未解的北方四岛争端,日本右翼口中“俄罗斯人惹不得”的说法,在街头巷尾流传。 结果是,美国人在日本享受军事保护,俄罗斯人则被视为“潜在暴力群体”,两者都被不自觉地划出了仇恨攻击的目标圈。而中国人,则恰恰落在这道“恐惧边界”之外。 战后中国放弃了对日赔款,优待日本战俘,用“以德报怨”的姿态为中日关系铺路,却在日本一些右翼眼中被曲解为“软弱可欺”。 在日本传统民族主义叙事中,这种没有报复的历史,被重新包装为“日本人对中国人并不需要害怕”的心理样本——这就是“恐惧不对称性”。 更严重的问题是,谁成为袭击对象,并不仅仅取决于历史记忆,而是被现实政治有意操控。2025年,日本在野右翼政党“参政党”凭借“日本人优先”口号,在国会中坐拥15个议席,成为政治新星。 他们深知:每一次对外国人的攻击事件,都能在社交媒体上带来流量,带动仇外情绪,从而转化为选票。 根据日本学者高桥洋一的研究,排外言论每提升1个百分点,保守政党的支持率就会增长0.8个百分点。这场政治操弄,已经形成一个成熟的“仇恨产业链”。 这一链条是如何运作的?从教科书篡改开始,将“侵略”改写成“进出”,把经济困境归咎于“中国囤粮导致米荒”;再到媒体渲染“中国威胁论”,制造恐慌。 接着是警方对袭击中国人的案件轻判、甚至不立案;最后,政客借机推出更严的外国人管理法案。一环扣一环,把制度性的歧视包装成“公共安全维护”。 而中国公民,恰恰是这个链条中最容易牺牲的对象。日本对中国人的“高可见度、低反击力”身份,进一步助长了这种趋势。 目前在日中国人超过200万人,占外籍人口的66%,很多人从事餐饮、物流、清洁等基层工作,处于社会底层,报警率不到30%。而袭击他们的代价极低——起诉率仅33%。 相比之下,美国人虽然只有6.3万人,却享受《日美地位协定》保护;俄罗斯人虽仅1.2万,大多从事能源行业,还存在“黑帮不惹俄国人”的传闻。这是一场精致计算后的“目标选择”。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仇恨并非一代人的偏执,而是代际教育的产物。在日本的中小学教材中,已经系统性地植入了对邻国的敌意。 比如,儿童版《防卫白皮书》用卡通方式描绘“中国军舰环绕日本”;而“特定技能实习制度”中,则将外劳描绘成“犯罪高发群体”。 青少年在这种环境下长大,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与敌意,早已根植心底。说白了,日本社会对中国人的攻击,并不是某个醉汉的偶发暴力,而是一个从历史、教育、政治到司法的系统性结构暴力。 它不是“治安问题”,而是“国家问题”。面对这样的现实,中国不应再停留在单一的外交抗议或事后安抚层面,而需要启动“威慑-共生”的双轨机制。 一方面,推动司法维权机制升级,激活《反仇恨言论法》第五条,追究煽动仇外行为的政客责任;另一方面,借助AI犯罪模型构建高危区域预警系统,联动中国领事服务,确保第一时间响应。 同时,在文化层面,也应打破信息垄断。在日本的中文教师群体中,已有部分自发教授真实历史的“文化解殖工程”正在展开。 而在社交平台上,“历史记忆战役”正在TikTok等平台上悄然发酵,每天触达超过500万日本青年。这是让真实声音穿越歪曲话语的第一步。 历史不会忘记谁曾宽容,现实也不该纵容谁的恶意。我们当然希望中日友好,但前提是对等、尊重与安全。否则,所谓“友好”,就只是一方的委曲求全,另一方的得寸进尺。 在这个越来越动荡的世界里,如果连在异国他乡的基本人身安全都无法保障,我们还有什么资格谈“文明互鉴”?中国公民的尊严,绝不足以成为任何国家的“发泄口”或“替罪羊”。这不是外交辞令,这是底线。
九旬日本退伍老兵松本还想打中国?被问为何执着,他说了3个原因真让人觉得离谱!
【50评论】【13点赞】
用户10xxx50
快了,在中国的日本人也要遭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