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天,两艘国产最大“造岛神器”大型耙吸挖泥船下水,可90分钟挖泥35000立

古今知夏 2025-08-28 17:19:00

就在前天,两艘国产最大“造岛神器”大型耙吸挖泥船下水,可90分钟挖泥35000立方,一天“种”一座人工岛屿,南海仁爱礁、黄岩岛争端困局,或将迎来彻底解决。 8月26日,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罕见的高调报道了一款“大国重器”下水。经过3年多研制,我国自主设计研发建造的两艘超大型耙吸挖泥船在江苏启东成功下水。 先说说这 “神器” 到底有多厉害。以前造岛用的挖泥船,要么效率低,要么得靠外国人的技术,现在这俩不一样 — 全是咱们自己设计、自己研发的。 最牛的是它们有个 “智能指挥系统”,靠卫星定位和水下声呐,能精准算出该在哪儿挖、挖多深,就算在南海有珊瑚礁的地方作业,也能避开生态敏感区,还能把挖上来的泥沙用得超明白,浪费特别少。 光说技术你可能没概念,咱来算笔账:一艘船 90 分钟就能挖 35000 立方米的泥,这量差不多相当于 28 个标准游泳池的水量;要是连轴转,一天就能 “种” 出一座小人工岛! 而且跟荷兰那些国家的同类船比,咱们这船效率还高 15%,用的油却少 8%— 又快又省,还不破坏环境,简直是为南海量身定做的。 为啥说它能解南海的难题?先看仁爱礁。 最近这三个月,菲律宾总想着往仁爱礁那艘搁浅的军舰上送建材,想把它固定住。咱们海警船一直守着,依法管着,但有个麻烦:仁爱礁附近没咱们的补给点,海警船得从老远的地方过来,巡逻一圈要花不少时间,万一遇到渔船要避风,也没个合适的地方。 现在有了这 “造岛神器” 就不一样了 — 要是在仁爱礁周边快点点建个补给码头和执法站,海警船不用跑远路就能加油、补给,渔船也能有地方躲台风。 更关键的是,以前建这种工程得一两年,现在俩船一起上,半年就能搞定,能快点把 “咱们的地方” 建好,再也不用被动等着别人挑事。 再说说黄岩岛。黄岩岛的问题跟仁爱礁不一样,这里更需要保护生态,还得搞点有用的建设。 以前咱们想在黄岩岛修个海洋观测站,监测台风、海啸,好给周边渔民报信,但挖泥的时候总怕伤着珊瑚礁,进度一直慢。现在这 “神器” 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 它挖泥的时候能 “挑挑拣拣”,把杂质去掉,只留能用的泥沙来加固岛礁,既不破坏珊瑚,又能快点把观测站建起来。 等观测站建好了,不仅能提前给渔民预警灾害,还能把数据共享给东盟国家,让他们也跟着受益,到时候谁再抹黑咱们 “在南海搞军事化”,大家一看就知道是瞎扯。 这俩船的用处还不止在南海。像马来西亚、印尼这些东盟国家,一直想扩港口、建渔业基地,但国外的挖泥船又贵又不教技术,他们根本搞不起。 现在咱们有了自己的 “造岛神器”,就能帮他们干活 — 比如帮马来西亚修巴生港,帮印尼建渔业基地,咱出设备、出技术,他们出资源,一起赚钱。这样一来,南海就不是 “天天吵架的地方”,而是大家一起合作过日子的地方,那些想在南海挑事的国家,自然就没那么多机会捣乱了。 而且这船对咱们国内也有好处。以前咱们建粤港澳大湾区的港口、海南自贸港,都得买国外的挖泥船,不仅花得多,还得看别人脸色 —人家要是卡脖子,工程就得停。 现在自己能造了,不仅成本降下来,还能帮着把港口建得更好。比如广州港想拓宽深水航道,以后大船能直接靠岸,进口的水果、海鲜就能更快运到咱们餐桌上,说不定还能更便宜呢! 其实这 “造岛神器” 最厉害的不是 “造岛快”,而是能变 “被动” 为 “主动”。以前在南海,咱们总在应对别人的挑事,现在有了它,就能靠建设说话:建补给站是为了护民生,建观测站是为了保安全,跟东盟合作是为了一起赚钱。 以后再提起南海,想起的可能不只是 “争端”,还有那些靠 “国产神器” 建起来的码头、观测站,这或许就是这两艘 “造岛神器” 真正的意义。

0 阅读:53

猜你喜欢

古今知夏

古今知夏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