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结石,多是长期肝胆失和下引发的“湿热瘀阻” 有的胆囊结石无症状,有的胆囊

陈玉龙谈养护 2025-08-28 16:16:51

胆囊结石,多是长期肝胆失和下引发的 “湿热瘀阻” 有的胆囊结石无症状,有的胆囊结石则反复引发腹痛。即便没有明显疼痛,也常伴随右上腹隐痛、餐后腹胀,整日觉得消化无力、精神不振。   人体是个有机的整体,右上腹不适、消化乏力就是肝胆失和、湿热瘀阻的信号,也是胆囊长期 “负担过重”,无法正常储存、排泄胆汁的预警 —— 胆汁疏泄不畅,不仅影响脂肪消化,还会让湿热、瘀浊在胆囊内积聚,日久凝结成石。   胆囊结石的形成,核心与肝胆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肝主疏泄,负责调节胆汁分泌与排泄;胆为 “中清之腑”,依赖肝的疏泄功能才能正常发挥作用。若长期饮食油腻、情志抑郁、作息紊乱,会导致肝气郁结 —— 疏泄失职则胆汁排泄不畅,停滞在胆囊内;同时,脾胃运化失常,湿热内生,与胆汁中的成分混合,逐渐凝结成结石。“湿久生热,热久成瘀,瘀久成石”,它们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结石形成后又会进一步阻碍胆汁流通,加重肝胆失和。   要改善胆囊结石,减少发作,就要重点解决两点:一为疏肝利胆、恢复胆汁疏泄;二为清热利湿、化解瘀浊结石。 案例: 一位 42 岁的张女士自诉,她反复右上腹隐痛 2 年多,近半年来症状加重:每次吃油腻食物(如红烧肉、油炸食品)后,右上腹就会隐隐作痛,有时还会牵扯到右侧肩背,伴餐后腹胀、嗳气,胃口越来越差,总觉得没精神,体重也悄悄降了 5 斤。   偶尔疼痛明显时,她会自行吃些 “消炎利胆” 的中成药,疼痛能暂时缓解,但过阵子又会复发。她担心结石变大,做了腹部超声检查,结果显示 “胆囊内见直径约 1.2cm 结石,胆囊壁略毛糙”,医生建议定期观察,若疼痛频繁再考虑手术。   刻诊:面色偏黄,舌苔黄腻,舌边有瘀点。脉象弦滑。   询问得知,她平时工作压力大,经常加班熬夜,饮食不规律,要么不吃早餐,要么午餐、晚餐多油多肉,还爱生气,情绪波动大时右上腹不适会更明显。   综合四诊信息,判断属于肝郁湿热、胆瘀成石证。 肝主疏泄,长期情志抑郁、熬夜耗伤肝气,导致疏泄失职 —— 肝气郁结则右上腹、胁肋部隐痛,情绪波动时加重; 脾失健运,加上长期饮食油腻,湿热内生,湿热与胆汁混合,日久凝结成石,阻塞胆囊通道,所以吃油腻食物后疼痛加剧(脂肪消化需胆汁参与,结石阻碍胆汁排泄则引发不适); 湿热困脾,脾胃运化失常,就会出现餐后腹胀、嗳气、胃口差、面色偏黄等症状;舌苔黄腻、脉弦滑,正是肝郁湿热、瘀浊内停的典型表现。 开方: 柴胡、白芍、枳壳、郁金、茵陈、栀子、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白术、茯苓、陈皮、炙甘草等   3 周后,复诊:张女士说右上腹隐痛明显减轻,吃少量油腻食物(如炒鸡蛋)也不再像之前那样胀痛,腹胀、嗳气的症状基本消失,胃口好了不少。 根据她的症状变化,我在原方基础上减少了栀子的用量(避免长期清热伤脾胃),增加了山药、党参的用量,以增强健脾益气之力 —— 脾胃功能改善,能减少湿热生成,从源头减轻肝胆负担。 又经过 1 个多月的调理,她复查腹部超声,显示 “胆囊壁毛糙减轻,结石大小无变化”,但右上腹不适完全消失,消化功能恢复正常,情绪也比之前平和,不再轻易烦躁,还养成了吃早餐、清淡饮食的习惯。   人是一个整体,胆囊的问题从来不是 “孤立的结石”,而是肝胆、脾胃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无数临床实践证明,肝胆失和会影响脾胃运化,脾胃虚弱又会加重湿热内生,进而促进结石形成或增大。   当胆囊不适已经影响生活时,万不能大意:既不能因 “结石小、无症状” 就忽视调理,任由湿热瘀浊堆积;也不必因 “有结石” 就恐慌焦虑,盲目追求 “溶石” 偏方或急于手术。应及时整体调治,通过疏肝利胆、清热利湿、健脾和胃,不仅能改善右上腹疼痛、腹胀等症状,减少结石发作频率,还能恢复肝胆脾胃的协调功能,从根本上减少结石增大或复发的可能,提高整体生活质量。

0 阅读:32
陈玉龙谈养护

陈玉龙谈养护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