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准备和美国撕破脸了,打算彻底截断美国的制造业回流,最近发布的那个征求意见稿,亮出了底牌:本国产品,在政府采购这块,直接享受20%的价格评审优惠。 要知道,美国这两年为了把散在全球的制造业拉回本土,简直是下了血本。又是给企业发补贴,又是搞税收减免,甚至还逼着手下的盟友一起 “去中国化”,算盘打得隔着太平洋都能听见。 他们的心思很直白:既要让本土工厂开起来,又舍不得丢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想两头都占着便宜。 可中国这张 20% 的 “优惠牌” 一甩出来,美国的如意算盘直接卡了壳。 先搞清楚,中国政府采购不是小打小闹 —2023 年这一块的规模就破了 4 万亿!小到政府办公用的电脑打印机,大到高铁基建里的机械设备、新能源项目的光伏板,全在这个盘子里。 对任何企业来说,这 4 万亿都是 “香到流油” 的稳定订单,谁能抢到手,就等于攥住了长期饭票。 现在好了,本土企业只要参与竞标,报价环节直接自带 20% 的 “加分 Buff”。 举个例子:要是一家美国企业报 100 万,中国企业报 120 万,算上这 20% 的优惠,中国企业的评审价反而成了 96 万,直接把优势攥在手里。这哪是调整采购规则?分明是给想靠 “美国制造” 抢中国订单的企业,上了一道绕不开的 “门槛”。 美国制造业回流本身就一堆麻烦没解决。 本土工厂现在招个熟练工人比登天还难,2024 年制造业岗位空缺率还挂在 5% 以上,车企想找个会操作机床的师傅,得比中国多付 30% 的工资,还不一定能留住人。 更要命的是,美国本土产业链根本凑不齐 — 比如造新能源汽车,电池正极材料还得从中国进口,本土连条完整的生产线都没有,“美国制造” 的成本本来就比中国高一大截。 现在再加上中国这 20% 的价格差,美国企业的日子更难了。 就说通用汽车,一边响应美国政府号召,砸钱在本土扩产能,一边又盯着中国政府采购的校车、公务车订单 — 要知道,中国本土车企靠着这 20% 的优惠,报价直接比美国产的车低了一截,通用要是硬扛 “美国制造” 的标签,订单多半要飞。 特斯拉也一样,得州超级工厂喊得再响,上海工厂的产能占比还是死死守住 40% 以上,毕竟中国市场的销量和政府采购的订单,是它不敢丢的肥肉。 其实不止中国,全球主要经济体早就开始用政府采购护着本土产业。欧盟去年修订的《公共采购指令》,要求成员国优先买 “欧洲制造” 的绿色产品;印度更狠,把本土产品的优惠拉到 25%,还直接限制外资企业碰基建订单。 但中国这步棋妙就妙在,精准踩中了美国 “既要回流又要市场” 的痛处 — 你想把产能迁回本土?行,但想再拿着 “美国制造” 的产品来中国赚大钱,就得先过这 20% 的价格关。 更关键的是,中国手里还有张美国没有的王牌:完整的产业链。 苹果这两年总想把部分产能迁到印度、越南,结果折腾半天,核心零部件还是得从中国运过去 — 中国有从芯片封装到屏幕制造、从电池材料到组装的全链条,少了这一环,印度工厂连机子都装不起来。 三星最近直接放话,绝不减少在华的电池产能,原因很简单:中国不仅有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还有政府采购带来的稳定订单,更有从锂矿加工到电解液生产的配套企业,这些美国现在根本接不上茬。 这事儿绝不是中国要跟美国 “撕破脸”,反而更像一步 “以守为攻” 的巧棋。 美国想靠制造业回流割裂全球供应链,中国就用符合国际规则的政策,护住本土制造业的基本盘;美国想逼企业 “二选一”,中国就用 4 万亿的市场吸引力告诉全球企业:想分中国的蛋糕,就得扎根中国的产业链,跟中国一起玩。 说到底,这张 20% 的优惠卡,不仅是给本土产业的 “助推器”,更是给美国制造业回流的 “清醒剂”。未来美国要是还想抱着 “两头占” 的美梦不放,恐怕只会眼睁睁看着更多企业选择扎根中国 。 毕竟对企业来说,赚钱才是硬道理,谁也不会放着 4 万亿的市场和完整的产业链不用,去赌一个成本高、配套差的 “回流梦”。 资料:中国政府采购网《“美国制造周”或将预示“美国制造”政策力度的增强》
第六款六代机,鹰酱做PPT跟不上啦[滑稽笑]
【13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