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乌克兰无人机打的这么准!不仅仅是美国卫星,都是俄罗斯内部叛徒在行动。俄乌战争说明,想要出卖军事情报,不需要有多高的地位,哪怕是普通人都可以。 谁能想到,一场快递配送,送的可能是包裹,也可能是前线俄军的坐标。 就在最近,俄罗斯联邦安全局抓了一名35岁的伏尔加格勒居民,表面看,这人平平无奇,就是个普通快递员,每天穿行在大街小巷,送送货、签签字,看起来跟战争、间谍这些词八竿子打不着。 但调查结果令人瞠目,他居然是乌克兰安全局策反的一名潜伏特工,长期向乌方传递俄军部署动态,甚至协助校正无人机打击位置。 是的,你没看错,一个快递员,成了影响战局的一枚暗棋。 这不禁让人想到,现代战争早已不是将帅对弈、坦克硬冲那么简单。 真正的战场,可能在你看不见的聊天群组、加密信号,甚至一位穿行于城市之间的快递员的智能手机里。 特朗普在2025年重回白宫后,一度强调要“优先结束战争”,甚至传出私下施压乌克兰谈判的消息。 但现实是,战场依然焦灼,而情报战的渗透方式越来越“去中心化”,不再非得是高官显要,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能被卷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暗战。 为什么乌克兰的无人机常能精准命中俄军后方指挥所、弹药库甚至移动车队?西方卫星支援固然关键,但地面有人配合,才是真正让“眼睛”变得锐利的原因。 这名快递员的工作模式并不复杂,他利用配送之便,观察并记录俄军设备运输路线、部队临时驻扎点,再通过加密方式传回乌方。没有高科技设备,不需007式的身手,日常的身份反而成了最佳保护色。 俄罗斯安全部门将其称为“鼹鼠式渗透”,低调、长期、难以觉察。 而这种模式,正成为当代情报战的典型特征。 回想数年前的斯诺登事件、俄罗斯被曝光的“互联网研究局”利用社交媒体干预美国大选,再到今天快递员送“情报包裹”,信息战的形态一直在变。 它不再专属国家层级、穿着西装在玻璃大楼里交换机密文件的人,它可能就是你身边的平常人,用最平常的方式,做着一件足以改变战局的事。 这也反映出俄罗斯在内部控制与社会凝聚力方面面临的深层挑战,战争打的不只是前线火炮,更是后方的人心。 有观点认为,经济压力、国际孤立与内部矛盾,使得部分民众对国家认同产生动摇,容易被境外势力利用。 而从乌克兰的角度看,这种低成本、高效率的情报获取方式,无疑极大缓解了正面战场的压力。 这也印证了一个判断,在现代混合战争中,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武器”,每一部手机都可能成为一个“情报站”。 特朗普政府当前对乌政策仍强调“战略平衡”,既提供必要支持,也避免过度刺激俄罗斯,但战场自己会说话,无人机的精准打击背后,是一场更深、更广、更隐蔽的人民战争。 对我们而言,这场冲突再次提醒,国家安全从来不只是边防和海防,更包括信息防线与人心防线, 在意志不坚时,成为漏洞的突破口。 战争还在继续,而战场早已越过了战壕与铁丝网,悄无声息地融入了日常生活的毛细血管中。
主持人问俄罗斯外长:“俄方作出的唯一让步,就是不再入侵乌克兰的其他的领土吗?”俄
【145评论】【4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