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在 2025 年都快过完的当下,乌克兰前线还能把一场 “授勋仪式” 开成一场 “集体送命大会”。 11 月 1 日中午,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新特罗伊茨克村的田野上,乌军全副武装、整齐列队,准备迎接荣誉勋章。 没几分钟,俄军导弹精准落下,场面瞬间变成满地狼藉。这已经是乌军第三次在类似场合遭遇毁灭性打击,让人心寒的是自己人的决策。 这场 “死亡授勋”从实质上说是一次管理滑坡,俄军的攻击是靠系统化的信息获取和战术打击。 据《基辅邮报》与乌克兰记者德米特罗・斯维亚特年科多方证实,当天乌军第 35 独立海军陆战旅在一处完全无遮无挡的田野上集结。 他们甚至用明码对讲机相互协调,根本没意识到俄军无人机早已在高空监视,信号早就被截获。打击方式也不是一次性打击那么简单。 据现场幸存者描述,俄军先是派出侦察无人机锁定方位,随后使用 “伊斯坎德尔 - M” 导弹进行首次打击,接着出动火箭炮进行范围清扫,最后甚至还有自杀式无人机补刀。 整个流程简洁、致命、毫无拖泥带水。更讽刺的是这场悲剧并不是第一次,2023 年 11 月,扎波罗热地区的第 128 旅在举行授勋仪式时同样遭遇伊斯坎德尔导弹,造成 19 人死亡。 2025 年 4 月,苏梅市中心又一场授勋集会被俄军识破,34 人连同多名市民当场身亡。当时乌克兰国会内部已有议员提出质疑,但最终不了了之。 现实是部分前线部队未能严格执行这一安全规范,在高风险区域违规组织集中活动。指挥官未能坚守安全底线,导致安全规定形同虚设。 第 35 旅内部通讯系统存在严重漏洞,技术人员早已多次上报,但无人理会。士兵之间甚至开始怀疑内部有 “内鬼”,因为俄军几乎每次都能精准掌握集会的具体时间与地点。 而乌方的回应方式,同样令人失望,事件发生后,乌军宣布 “暂停三名指挥官职务”,但并未公布调查细节,也未对授勋制度进行调整。 这种形式化的问责,只能换来更深层次的不信任。前线士兵看得清楚:今天是第 35 旅,明天可能就是他们。 俄军近年来已将低空光纤无人机和地面雷达系统全面升级,乌军的电子干扰能力虽在逐步提升,但仍需持续强化。 据公开信息显示,北约曾于 2022 年向乌克兰提供数百台反无人机干扰器,欧盟也在 2025 年 10 月追加援助了包含无人机干扰系统在内的军事设备,但前线部队的装备部署与实战需求仍存在差距,未能形成全面防护能力。 这场悲剧的直接后果是灾难性的,第 35 旅下属的 “反装甲无人机团队” 在袭击中几乎全灭,这支小队原本负责南部战线的重型目标打击,如今彻底失能。 一名幸存士兵在社交平台上写道:“我们不是被敌人打败的,是被自己安排去死的。” 这句话,比任何战损数字都更刺耳。 在现代战争中,战场早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 “前线”,而是一个实时共享、精准打击的 “透明空间”。任何大规模集会,哪怕是为了颁奖,也极易成为目标。 现代作战强调分散化、网络化,乌军却仍在用二战式的队列思维在打仗,无疑是用生命在交学费。 乌军的这种行为已经屡次波及平民,苏梅市的集会遭袭,当时正值市中心商业时间,34 名死者中有 9 名是儿童。 联合国人道事务协调厅对此表示 “严重关切”,指出乌军在战争中有义务 “将军事目标与平民明确区分”。换句话说,这已经触碰到了战争道义底线。 据公开报道,特朗普政府曾在 2025 年 3 月暂停对乌军事援助,后经多方协调逐步恢复,美方始终强调援助需与乌克兰的战时治理及安全规范执行情况挂钩。 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曾在 2025 年 6 月与乌克兰经济官员会面时,重申美国对乌克兰主权的支持,并强调要通过重建投资基金等机制深化合作,未提及所谓 “不为不负责任的军事指挥买单” 的表述。 乌克兰要走出这个循环,必须从根子上动手术。授勋不是不能搞,但要分散、小型、加密,严格遵循战时安全审批流程,不能再用整齐列队的方式忽视安全。 得把有限的高端防空设备优先部署到前线关键区域,充分发挥援助装备的实战效能。无论是士兵的命,还是国家的战略资源,都不该成为违规操作的代价。 这场 “死亡授勋”是乌军的惨痛教训,如果一个制度连最基本的士兵安全都保障不了,那么再多的勋章也只是废铜烂铁。 从扎波罗热到苏梅,再到新特罗伊茨克,这三次悲剧已经说得够清楚了:荣誉不是镜头前的摆拍,而是责任背后的担当。 参考来源: 泽连斯基:特朗普支持乌打击俄能源等目标 承诺提供远程武器2025-10-09 16:01·央视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