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杜月笙的儿子杜维善来到北京,打算收回父亲购置的四合院,但住户拒不承认,并要求每户赔偿几百万。无奈之下,杜维善只能求助相关部门,那杜维善最后有没有收回房产呢?
1991年,北京的胡同里,一位老人携带着父亲的遗嘱前来,意图取回那处承载家族记忆的四合院。杜月笙的儿子杜维善面对住户的拒绝和高额补偿要求,转而求助官方渠道,这场遗产争夺会如何收场? 杜月笙作为上海滩知名人物,其一生经历从底层起步到掌控多个行业。他的出身普通,早年丧亲后独自闯荡上海,通过加入地方组织并逐步扩展生意,积累了大量财富。其中,北京东四轿子胡同8号的四合院是他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为孟小冬购置的房产,这处中西合璧的建筑融合了大落地窗和西式壁炉等元素,占地宽阔,曾是私人宅邸。 杜月笙1951年去世前立下遗嘱,将财产分配给子女,北京房产指定归杜维善和杜美如所有。杜维善作为幼子,早年移居加拿大温哥华,从事肉类贸易起家,逐步成为当地商人。他对古钱币收藏情有独钟,专注于丝绸之路沿线文物,积累了大量珍品。致富后,他始终关注家族遗产,尤其那处北京房产视为父亲的特别遗赠。 1991年春,杜维善返回大陆,首先抵达上海,参观了昔日杜家公馆改建的博物馆。在那里,他见到馆藏古币,主动表示愿意捐赠自家收藏。第一批捐赠包括三百多枚中亚古币,价值不菲,此后他持续贡献文物。离开上海后,他前往北京处理房产事宜,手持原地契文件,找到轿子胡同8号。 这座四合院经过多年变迁,已被分割成多个单元,住进二十多户人家。这些居民从1952年起陆续入住,许多已在此生活数十年,子女长大成人。房产在1950年孟小冬南下后,由其弟弟孟学仕转交给北京房产管理局,档案显示为自愿捐赠,此后登记为公有财产。从1963年起,标记为管理房产,产权归属不明朗。 杜维善出示地契,说明继承权,但居民强调长期居住形成事实权益,坚持每户补偿三百万,总额达五千万左右。当时北京房产市场价值较高,这笔费用超出杜维善承受范围。他转而联系东城区房产管理局,工作人员查看材料后建议通过协商解决,无法强制干预。 随后,杜维善走访北京文物局、国土资源局和街道办事处,各部门确认档案中1950年转让记录有效,房产已属公有,无法直接归还。法律层面,居民的长期占有权需尊重,任何收回需支付合理补偿。杜维善在京停留两周,多次递交材料,但进展有限。 面对现实,他选择不再深究房产事宜,返回上海专注捐赠工作。从1992年起,他分多次向上海博物馆贡献古钱币,总计四千多枚,包括波斯、拜占庭和萨珊王朝等珍稀品种。这些文物源自杜月笙早年从中亚带回,总价值约十八亿元。他还捐赠两百多册外文书籍,支持博物馆学术研究,并协助培养专业人才。上海博物馆为此设立专室陈列展出,表彰其贡献,颁发白玉兰奖。 杜维善的捐赠行为源于家族传统和个人信念,他强调这些文物应服务于国家文化事业,而非私人占有。这批古钱币丰富了丝绸之路研究,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学术进步。相比房产纠纷,他的文物贡献获得广泛认可,体现了从个人遗产向公共价值的转变。 房产本身在杜维善离开后,继续作为居民住所,未有重大变动。直到2005年,一位名为华颖红的北京女性,对孟小冬生平感兴趣,她通过三个月协商,出售自家房产筹资补偿居民,最终购得四合院。华颖红特别处理后院一户棘手家庭,提供地铁附近新居安置。收购完成后,她花费两年时间修复建筑,根据旧照片恢复原貌,将孟小冬的西式客厅改建成展览空间,展示其戏服、照片和签名扇子等物品,使房产转化为文化纪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