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3年,诸葛亮的接班人费祎喝得酩酊大醉,不省人事,魏国降将突然逼近,用匕首狠捅其心口数十刀,费祎当场暴毙。消息传到姜维耳中,他却露出一抹喜色…… 蜀汉那会儿正处于三国后期,诸葛亮去世后,政权靠他留下的班底撑着。费祎作为接班人,地位关键,负责协调内外大事。他不是那种只会耍嘴皮子的文人,手腕和能力都不差,稳住了蜀汉内部不少乱子。可这人有个毛病,喝酒没个度,史书里说他“嗜酒”,而且喝醉了就啥也不知道。这毛病在平时可能没啥,但在关键时刻就成了致命弱点。 刺杀他的人叫郭修,是个从魏国投降过来的将领。这家伙在魏国混得不好,跑来蜀汉想找个新出路。费祎对他还挺信任,没啥防备,毕竟投降过来的人一般都会被好好利用。可谁想到,253年正月宴会上,郭修瞅准机会,趁费祎醉得不省人事,直接下手。史料说得很清楚,他用匕首捅了费祎心口几十刀,出手狠得让人咋舌。费祎当场就死了,连反应的机会都没有。这事儿发生得太突然,整个蜀汉朝廷都懵了。 消息传到姜维那儿,他正在前线盯着北伐的事儿。姜维是诸葛亮一手提拔起来的武将,能力强,野心也不小。费祎活着的时候,两人关系表面上还行,但实际上有点不对付。费祎主和,觉得蜀汉国力不行,得先稳住内部,慢慢发展。而姜维主战,老想着北伐,把魏国打趴下。费祎管着朝政,姜维的计划总被压着,北伐的事儿推进得磕磕绊绊。所以,当他听说费祎死了,脸上露出那抹喜色,估计是觉得终于没人拦着他了。 不过,这喜色到底是啥意思,史书没细说,咱们只能猜。有人觉得姜维是真高兴,毕竟费祎一死,他能放开手脚干大事了。也有人怀疑,他是不是早就知道点啥,甚至跟这刺杀有啥关联。但从正史看,没证据证明姜维跟郭修有啥勾结。郭修这人,刺杀后也没跑,被抓住杀了,动机可能是个人恩怨或者魏国的暗中指使。毕竟魏国一直想搞乱蜀汉内部,派个降将搞刺杀也不是没可能。 费祎死后,蜀汉的局势确实变了。姜维接手大权,开始大刀阔斧地推北伐,可惜国力已经撑不住了。他打了几年,赢了点小仗,但整体上还是没啥大进展。蜀汉的衰落,从费祎被刺这天算起,就已经埋下种子。姜维的喜色,可能是他对自己未来的信心,可惜现实没给他太多机会。几年后,蜀汉灭亡,姜维也死了,这段历史就这么结束了。 再说回刺杀本身,这事儿在三国里不算啥新鲜事。那时候权谋、暗杀、背叛多得是,像孙权那边也出过类似的事儿。但费祎这案子特别的地方在于,他死得太突然,太惨,而且姜维的反应太耐人寻味。郭修一个降将,能这么大胆子下手,背后有没有更大的推手?姜维那抹笑,是单纯的高兴,还是藏着啥更深的算计?这些问题,史书没答案,只能靠后人去琢磨。 从人性角度看,费祎的死挺让人感慨的。他能力不差,对蜀汉也算尽心尽力,可就因为喝酒这毛病,稀里糊涂丢了命。姜维呢,野心勃勃,却没抓住机会翻盘。这俩人,一个倒在酒桌上,一个倒在战场上,都是三国乱世里挺典型的悲剧人物。郭修这刺客,史书没说他啥好话,估计就是个被利用的棋子,干完脏活就没用了。 蜀汉这国家,说白了就是靠诸葛亮撑起来的,他走后,后继者们再怎么努力,也挡不住下滑的趋势。费祎被刺这事儿,就是个缩影,朝廷里外都不稳,降将都能随便捅死大佬,可见乱成啥样了。姜维想靠北伐翻身,但国力、人心都不支持他,最后只能是白忙活一场。 说到姜维的反应,其实也能理解。费祎压着他那么久,他心里肯定有气。听说这人死了,高兴一下也正常,毕竟以后没人管他了。可这高兴没维持多久,现实就给了他一巴掌。北伐没成,蜀汉照样亡了,他的笑,到头来也就是个空欢喜。 这事儿放到现在看,也有不少值得聊的地方。比如领导层内部不和,迟早得出问题;再比如信任外人得留个心眼儿,别让人钻了空子。费祎死得冤,姜维笑得早,郭修下手狠,三国这出戏,真是啥人都有,啥事儿都可能发生。
234年诸葛亮刚去世,安汉将军李邈就上书身穿重孝的刘禅:“诸葛亮去世,应该举国欢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