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为什么去雄计划在中国没成功?其实它并不是没有成功,而是被紧急叫停了。如果换一个说法,大家肯定就非常熟悉,娘炮文化。 信源:澎湃新闻——学者:网红文化异动危及文化强国、网络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 2021年8月,有个突然爆火的短视频,一个男生戴着那种软乎乎、特别女生气的鹿角帽子,手里拿着黄桃罐头吃,说话还嗲嗲的、带着撒娇的劲儿,轻声细语说一句 “好凉凉”,就这么个片段,没一会儿就传得到处都是。 最开始吧,还有人觉得 “哎?挺有意思的,有点反差萌”,可没等热乎劲儿过去,网友们就开始不买账了,甚至直接炸锅!好多人说 “这也太没阳刚气了吧”“一个男生这么说话也太奇怪了”,评论区一下就涌进来一大堆批评的声音,吵得特别厉害。 后来这事儿直接冲上了热搜,不少人去举报那个账号,最后账号愣是被封了。等这事儿发酵开,整个社会舆论的风向也变了,大家都开始说 “现在这种柔柔弱弱的风气不太对”,连好多媒体也跟着报道,不久后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通知,要求树立正确审美导向。 其实早在201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娱乐圈与网络平台就悄然兴起一种柔美化的男性形象。这股风潮逐渐流行开来。选秀节目中的男艺人,常以精致妆容和纤细身材亮相,吸引了大量年轻受众的目光。社会对男性外貌的描述也随之侧重白净、柔和的特征。 到了2018年,屏幕上这类形象显著增多,并通过网络短视频广泛扩散,迅速获得了高点赞量。官方媒体当时已警觉到,这种趋势恐会负面影响青少年审美。2020年,疫情期间网络娱乐蓬勃发展,柔美风格借此传播得更为广泛。而境外偶像文化,尤其是日本和韩国的偶像模式,也加速了这股风潮的蔓延。以瘦弱身材和华丽服饰为特点的男艺人形象,很快在中国本土化。 这种单一的柔美化趋势也让家长们对孩子的成长感到担忧,不少专家呼吁社会维护健康的审美观,指出娱乐生态一度趋向柔美化,男性形象的多样性被单一风格所主导。中国并非唯一经历这种现象的国家。 柔美风气在亚洲其他地区影响更为深远,泰国呈现出独特景观,原本的传统格斗术泰拳以凶狠著称。但曼谷街头的人妖秀场却异常热闹,人妖从业者数量庞大。有观点认为,这些现象共同作用,正在消解传统意义上的男性阳刚气质。 一些学者甚至提出,这并非自然形成的文化现象。二战后美国在日本曾采取“温柔刀”式的文化改造策略,通过娱乐节目淡化武士形象。这种策略旨在捧红中性化偶像,以转移反美情绪。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纪公司将造星模式引入韩国,刻意打造“花美男”模板。 他们模糊男性特征,将亚洲男性塑造为“无害化”形象。泰国的变性表演产业被指控是西方资本利用越战期间美军驻扎催生的特殊服务业。西方将其包装成“特色旅游项目”,背后存在复杂的产业链。面对“柔美风”的蔓延,中国官方和社会舆论迅速行动,强力干预遏制了这一趋势。 中国及时叫停了“去雄化”的苗头,并强调坚守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钱学森曾警示,抽掉男人的脊梁和血性是毁掉一个民族的方式之一。广电总局发文后,中国的节目内容有所调整,社会风气趋向好转。电视屏幕上军旅剧和“硬汉”形象重新成为主流,与亚洲一些地区的现象形成对比。一项调查显示,00后男生最崇拜的偶像是航天员、边防战士和消防员,这一积极转变令人欣慰,印证了主流价值观的回归。 教育部正在修订体育课程标准,要求中小学保证每天一小时高强度锻炼,以培养刚健体魄。近期征兵数据显示,大学生参军比例创下新高。这些实际变化比任何明星人设都更具说服力。然而,潜在的隐忧并未完全消散。网络平台仍不时出现“伪娘主播”等打擦边球的软色情内容。境外资本投资的网剧仍在悄然植入中性化审美。某些时尚品牌推出的“无性别服装”,表面倡导平等,实则可能模糊性别特征。 中国强调,维护民族特性并非排斥外来文化,而是要守住根本。男性可以讲究仪表但需有度,追求时尚但不能失去血性。真正的男子气概应如武术般刚柔并济,外圆内方,既能包容新事物又能坚守核心价值。未来,中国将继续加强引导,培养刚健精神。 我们还是要推动文化健康发展,进行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和审美启迪,并科学看待收视率,推广中国视听大数据。只要保持头脑清醒,既开放又守住底线。那些暗中的文化渗透就难以掀起大浪,主流价值观的阵地必须坚守。这不仅是为了当下,更是为了我们和下一代的精神风貌。
[月亮]为什么去雄计划在中国没成功?其实它并不是没有成功,而是被紧急叫停了。如果
冰枫看历史
2025-08-27 16:44:3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