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笑谈[超话]【探千年农耕智慧 赋现代乡村振兴——曲园学子莒县博物馆里寻“农”根】青春三下乡曲阜师范大学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
7月2日,曲阜师范大学工学院“青衿逐光,薪火永传”实践队走进莒县博物馆,开展以“文化传承赋能现代农业”为主题的调研活动。队员们通过深入了解莒县的历史文化资源,尤其是古代农业文明的发展脉络,探索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探源农耕文明,汲取历史智慧
莒县博物馆馆藏丰富,其中新石器时代的石斧、骨耜、陶器等文物生动展现了莒地先民的农耕智慧。实践队重点参观了“莒地农耕文化”展区,从龙山文化时期的碳化谷物到汉代的铁制农具,队员们深刻感受到莒县悠久的农业历史和先民的勤劳智慧。
“这些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蕴含着古代农业技术的精华。”实践队队长表示,“比如汉代铁犁的改进大大提升了耕作效率,这对我们今天推动农业机械化仍有启发。”
以古鉴今,实践队提出农业赋能新思路
参观结束后,实践队结合莒县农业现状展开讨论,并提出了多项赋能建议:
队员们发现,莒县博物馆展出的古代农具如耧车、曲辕犁等设计精巧,但现代农田中已很少使用。他们建议联合当地农机企业,借鉴传统农具的力学原理,研发适合小规模种植的轻量化、低成本农机,助力山区和丘陵地带农业机械化。
莒县是“千年古县”,文化底蕴深厚。实践队提议将莒文化元素融入农产品品牌建设,例如开发“莒国粮仓”系列农产品,并利用VR技术打造线上博物馆,让消费者在购买农产品时也能了解莒县农耕文化,提升产品附加值。
博物馆中展示的传统灌溉系统和有机堆肥技术引起了队员们的兴趣。他们计划与当地农业合作社合作,推广“古法种植+现代管理”模式,减少化肥使用,发展绿色农业,同时打造研学基地,吸引游客体验传统农耕。
针对莒县部分古村落和农业遗址保护不足的问题,工学院队员发挥专业优势,提出利用物联网技术对土壤湿度、温度等进行实时监测,防止过度开发破坏历史遗迹,同时为生态农业提供数据支持。
“青衿逐光,不仅是追寻历史的光芒,更要让文化薪火照亮未来。”实践队指导教师张华总结道。此次莒县之行,队员们不仅加深了对农耕文明的理解,更坚定了以科技创新服务乡村振兴的信念。未来,他们将继续深入田间地头,让青春在助力农业现代化的实践中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