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志愿军38军三所里长途奔袭,副师长贡献极大,为何未被授将军? 抗美援朝那三年,打得最关键的就是第二次战役,当时美军凭着装备好,一路往北冲,眼看就要把战线压过来。 38军113师接到了一道死命令——往敌人屁股后面插,必须拿下平壤到价川公路的交叉点三所里。 113师把先头部队的任务交给了338团,战士们就带了六天的弹药、三天的干粮,多余的东西全扔了,轻装上阵跟着时任副师长的刘海清往三所里冲。 这一路走得那叫一个难,刚出发没多远,刘海清就喊停了,跟通讯兵说“把所有电台都关了”。 这命令一出来,不光战士们愣了,连军里和总部后来都急疯了,收不到113师的消息,谁也不知道他们到哪了,会不会出事。 可刘海清心里有数,电台一开,敌人的机器就能搜到信号,到时候不光插不进去,还得被敌人包了饺子。 关了电台,等于断了自己跟后方的联系,但也把敌人的“耳朵”给堵上了,咱们才能悄悄往前走。 走了没半天,又遇上座大难题——太阳山。 那山高得吓人,光秃秃的,大路就绕着山脚走,一眼就能被山上的敌人看见,刘海清爬到山头上看了看,跟大家说“走小路,翻山”。 那小路全是石头和荆棘,有的地方陡得得手脚并用,天黑下来以后更难走,不少战士的脚都磨破了,血渗到草鞋里,也没人吭声。 等翻过山往下走的时候,天快亮了,离三所里还有十几里地,突然听见天上“轰隆隆”的声音,20多架美军飞机来了,在头顶上一圈圈转,好像随时要往下扔炸弹。 战士们当时都慌了,有的赶紧想找地方躲,刘海清却突然喊:“把身上的伪装全扔了!别躲,就这么大摇大摆往前走!” 大家虽然纳闷,但都听命令,把树枝、草编的伪装网全扔了,背着枪直挺挺地走。 美军飞机在上面盘旋了好几圈,往下一看,见这群人穿着军装,走得慢悠悠的,还以为是自己这边的伪军在撤退。 飞机没开枪也没扔炸弹,晃晃悠悠飞走了,部队就这么贴着敌机的眼皮子过了关。 14个小时的时间,这群人硬是走了145华里,比美军早5分钟冲到了三所里。 刚到地方,战士们连口气都没喘,就赶紧挖战壕、架机枪,没过多久美军就来了,一看三所里被占了,急得往死里冲,可怎么打也冲不过来。 刘海清这边刚守住三所里,又听说美军要从北边调兵来增援,立马又分了一支队伍,337团,让他们直奔龙源里,把北边的路也堵死了。 这一仗打完,咱们不光挡住了美军的退路,还歼灭了不少美军主力。 彭老总后来专门发了嘉奖电,里面写着“尤以113师行动迅速,先敌占领三所里、龙源里”。 1953年刘海清从朝鲜回国的时候,金日成还专门给他颁了枚朝鲜二级国旗勋章。 可谁也没想到,这么能打仗的人,后来在军衔上却一次次“吃亏”。 1955年军队第一次评军衔,33岁的刘海清已经是38军113师的师长了,按当时的规矩,给他授了大校军衔。 到了1964年,军队调整军衔,按他的资历和功劳,本该升少将,可他听说少将的名额有限,不少跟他一起打仗的老战友,有的比他年纪大,有的负过重伤。 他就主动找领导说“把机会让给他们吧,我还年轻,以后还有机会”。结果没过多久,军衔制就取消了,他这一让,就没赶上少将。 再后来到了1988年,军队恢复军衔制,那时候他已经在大军区副职的岗位上干了16年,按新的条例,本该授中将军衔。 可那时候有规定,到了一定年龄就不能授衔了,他刚好到了线,又错过了。 有人替他可惜,说他这辈子立了这么大的功,连个将军肩章都没戴上,可他自己一点不在乎。 他在日记里写“打了那么一个小小战斗,有什么可报告的呢?” 83岁那年,他回了四川通江老家。乡亲们早就等着他了,在村口拉了条大横幅,上面写着“热烈欢迎老红军刘海清将军”。 他刚下车看见横幅,就赶紧走过去,声音有点哑地跟乡亲们说“把横幅收了吧,别叫我将军,叫我正娃子就行”。 晚上乡亲们请他吃饭,桌上摆着家乡的米酒,他端起碗,先没喝,而是慢慢洒在地上,眼泪顺着脸往下掉,跟大家说: “当年通江才20万人口,48000多幺娃子跟我一起当红军,最后活下来的不到4000人。我能活着看到胜利、回到家乡,就够了,他们连这碗米酒都没得喝啊”。 现在有些人总觉得,军衔高、官大才厉害,可刘海清不这么想,他觉得军衔是责任,不是面子。 军衔只是块牌子,不能代表一个人的本事,更不能衡量他的贡献。 刘海清在朝鲜堵美军,在新疆守边疆,不管在哪儿,他想的从来不是自己能当多大官,而是国家需要他做什么。 他心里装的是国家,是牺牲的战友,是家乡的乡亲,这种心,比肩章上的星星亮多了。
1950年,志愿军38军三所里长途奔袭,副师长贡献极大,为何未被授将军? 抗美援
断代史鉴
2025-08-27 16:07:3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