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杨志坚因没有考上进士,又败光了家产,其妻要跟他离婚吧,杨志坚伤心写了57个字

文史充点站 2025-08-27 13:25:33

唐朝杨志坚因没有考上进士,又败光了家产,其妻要跟他离婚吧,杨志坚伤心写了57个字的离婚书,却因此做官。 唐代宗大历年间,江西抚州有个叫杨志坚的读书人,家境贫寒却满腹诗书,他年过三十仍在苦读,希望能通过科举考试改变命运,但连续几次都名落孙山。 杨志坚的妻子对这种日子越来越不耐烦,家里穷得叮当响,丈夫却只知道埋头读书,看不到任何希望,她最终下定决心要离婚,重新找个能养活她的人。 唐朝的离婚法律相对宽松,《唐律》中规定了“七出”和“和离”两种离婚方式,“七出”是男方单方面休妻的理由,而“和离”则允许夫妻双方协商离婚。 杨志坚不愿意离婚,他相信自己总有一天会出人头地,但妻子去意已决,甚至把这件事告到了官府,要求强制离婚。 当时的抚州刺史正是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他听完双方的陈述后,对杨妻的行为很不赞同,在他看来,夫妻本应同甘共苦,这种嫌贫爱富的做法有违伦理。 颜真卿最终做出判决:同意两人离婚,但要惩罚杨妻笞刑二十下,理由是“污辱乡闾,败伤风俗”。同时,他看出杨志坚确实有才华,就资助了他布帛各二十匹、米二十石。 颜真卿安排杨志坚到自己的幕府工作,给了他“随军”的职位,这对一个屡试不第的穷书生来说,无疑是个天大的好消息。 面对妻子的决绝离去,杨志坚心如刀割,却也只能接受现实,他写了一首《送妻》诗表达内心的复杂情感。 这首诗的内容是:“平生志业在琴诗,头上如今有二丝。渔父尚知溪谷暗,山妻不信出身迟,荆钗任意撩新鬓,明镜从他别画眉。今日便同行路客,相逢即是下山时。” 诗中的“二丝”指白发,说明他已经不再年轻,“渔父尚知溪谷暗”是说连渔夫都知道溪谷幽深,暗指自己虽然暂时不得志,但终有出头之日。 “山妻不信出身迟”则直接表达了对妻子的失望,她不相信自己会有成功的一天,“荆钗任意撩新鬓,明镜从他别画眉”是祝愿她改嫁后生活幸福。 最后两句更是洒脱:“今日便同行路客,相逢即是下山时。”从今以后我们就是路人,再次相遇时你我都已下山,意思是各自都会有新的归宿。 颜真卿读到这首诗后,更加确信杨志坚是个有才华的人,这首诗文笔优美,情感真挚,既有怨恨也有释然,体现了很高的文学水平,杨志坚后来确实考中了进士,实现了多年的愿望,这首《送妻》诗也成为他唯一流传至今的作品,被收录在《全唐诗》中。 颜真卿的这个判决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史书记载“四远闻之,无不悦服,自是江表妇人,无敢弃其夫者。”说明当时因为丈夫贫穷而要求离婚的现象并不少见。 唐代女性的地位相对较高,法律允许她们在特定情况下提出离婚,这在古代社会是比较进步的,但同时社会道德也要求妻子对丈夫忠诚,不能轻易抛弃。 颜真卿通过这个案子想要传达一个信息:夫妻之间应该患难与共,不能因为暂时的贫困就抛弃对方,这种价值观在当时得到了广泛认同。 在唐代社会中,像颜真卿这样的官员愿意提携有才华的人,这种风气对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许多文人正是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了展示才华的机会。 杨志坚的《送妻》诗至今仍被人传诵,不仅因为它记录了一段有趣的历史,更因为它表达的情感和态度具有永恒的价值。 你觉得唐代的婚姻制度怎么样?在古代社会中,这种相对宽松的离婚法律是进步还是倒退?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对古代婚姻制度的看法。

0 阅读:51

猜你喜欢

文史充点站

文史充点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