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兰,1981入伍,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医院医护兵,主动申请跟随作战部队上前线。 那时候前线急需医护人员,陈小兰看着一批批送下来的伤员,心里揪得难受。她明明可以在相对安全的后方医院工作,却偏偏选择奔向最危险的地方。 很多人都劝她,战场上子弹不长眼,一个女兵何必去冒这个险。陈小兰只是摇摇头:“战友们在流血,我做不到远远站着看。” 陈小兰没有片刻犹豫。她迅速检查一位胸口中弹的战士:面色苍白,呼吸微弱,军装已被鲜血浸透。她一把撕开他的衣服,双手用力按压住不断冒血的伤口,朝护士喊道:“快!血浆!准备输血!”那一刻,她纤细的手仿佛蕴含着惊人的力量,眼神专注而坚定。 救护所的条件极其简陋。狂风卷着沙土灌进帐篷,医疗器械在简易桌上哐当作响。停电是家常便饭,医护人员只能打着手电筒做清创缝合。最难受的是缺水,有时候连洗手都成了奢侈,更别说保持绝对无菌了。 一次激烈的战斗后,救护所瞬间涌进十几名重伤员。陈小兰连续工作了二十多个小时,脸上被口罩勒出深痕,双手被汗水泡得发白。 她正要喘口气,担架又抬进来一个年轻的战士,左腿被炸得血肉模糊,人已经昏迷。陈小兰立刻扑过去,迅速建立静脉通道、清理伤口、包扎固定,动作又快又稳。 那位战士醒来后,发现自己左腿没了,情绪崩溃,拒不配合治疗,甚至摔东西。陈小兰没有抱怨,默默地收拾,耐心地坐在他床边,一遍遍开导:“活着比什么都强,国家会照顾好你的。” 她帮他擦洗、喂饭、处理大小便,还经常找他聊天。渐渐地,战士冰冷的心被暖化了,开始积极配合治疗。 战场上,陈小兰和她的战友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军医老李总把仅有的巧克力留给她,说:“小兰,你需要体力,多吃点。”护士小张在她累得睁不开眼时,悄悄帮她完成护理记录。这种在生死考验中凝结的情谊,格外珍贵。 战争结束后,陈小兰荣立了个人三等功。她把军功章深深锁进箱底,很少对人提起前线的事。那些记忆太沉重,有牺牲的战友,有残缺的身躯,也有生命的顽强。 她后来转业到地方医院,继续从事护理工作,把在战场上积累的宝贵经验用于救治更多人。她常对年轻护士说:“护理工作不仅仅是打针发药,更要有爱心和责任心。” 如今六十多岁的陈小兰,生活平静。她偶尔会和子孙们讲起过去的故事,不是为了炫耀,而是希望他们珍惜当下的和平生活。她说:“当年的艰苦和牺牲,不就是为了你们能活在和平年代吗?” 那段峥嵘岁月,塑造了陈小兰,也见证了无数像她一样的中国女兵,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沉重的责任。她们的勇气和奉献,值得被永远铭记。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权威信源参考: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2022-05-13).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陈小兰:炮制中药饮片来不得半点虚功.
陈小兰,1981入伍,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医院医护兵,主动申请跟随作战部队上前
帝王心术
2025-08-27 00:03:29
0
阅读: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