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很多人不愿做肠镜?李院士:做一次肠镜,或能保五年不得肠癌 在医学界,有句话常被医生们挂在嘴边:“早发现,早治疗。”尤其是针对肠癌这种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升高的疾病,肠镜检查无疑是最直接、最有效的筛查手段。 现实中很多人明明知道肠镜的重要性,却依旧抗拒甚至逃避。 “为什么不愿意做肠镜?”这是不少医生心中的疑问。李院士在一次健康讲座上坦言:“做一次肠镜,或能保五年不得肠癌。 但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宁愿等到肠癌找上门,也不愿主动去做这项检查。”他的话引起了现场观众的一阵唏嘘。 在普通人的认知里,肠镜往往和“得了大病”挂钩。有人觉得去做肠镜,就等于承认自己可能有肠癌。 邻居老张就是个典型例子。小区里人人劝他去做肠镜,因为他常年便血、消化不良。但他总是摆摆手说:“去做那个干啥?万一真查出癌症怎么办?那不是更糟心?” 这种心态其实很普遍。很多人害怕检查结果,宁愿拖延,哪怕身体早就亮起了红灯。医生们称之为“鸵鸟心态”,即不敢直面疾病,仿佛只要不去查,病就不存在。 可事实是,肠癌的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一旦发现往往已是中晚期,治疗代价远比检查本身沉重得多。 肠镜的检查方式让不少人望而却步。因为它需要将一根带有摄像头的软管,从肛门进入肠道,对整个结肠进行观察。 50岁的王阿姨说:“要是量个血压、做个B超我肯定去,可是肠镜……总觉得别扭,特别是面对年轻的医生,那种尴尬真不好接受。”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隐私部位”极其敏感,很多人觉得丢人,尤其是老年人群体。即便现在多数医院有无痛肠镜、男女医生可选择,但羞耻感依旧让不少人退缩。 相比检查过程,很多人更怕的是前期准备。做肠镜前,需要清空肠道,通常得喝下2至4升泻药溶液,把肠子里的食物和粪便彻底排干净。 小区里有位老大爷,光听说要喝“好几大壶泻药”,就直摇头:“我这老胃肠喝一碗水都难受,哪受得了四升药水?” 实际上,很多人对泻药的排便过程印象深刻:一晚上跑厕所七八趟,肚子绞痛、睡不着觉。这种不适体验,让人光想想就退缩了。 不少患者担心:“万一肠镜弄破肠子怎么办?”虽然医学统计显示,肠镜穿孔的概率极低,大约只有万分之一,但对于普通人来说,只要存在风险,就足够成为拒绝的理由。 还有人担心麻醉安全。尽管现代无痛肠镜多采用短效麻醉,几分钟就能醒来,但在中老年人群体里,仍有很多人害怕麻醉风险。 在大城市,大多数三甲医院都有完善的肠镜检查条件,但很多基层医院并不具备。农村地区的老人,即便想查一查,也要折腾几百公里到市里挂号。 再加上检查费用动辄几百上千,对一些家庭来说是负担。于是很多人选择“算了吧”。 而一些年轻人,虽然负担得起,却常常因为工作繁忙拖延。“请一天假去做检查,不如加班多赚点钱。”这种“舍不得时间”的想法,也让不少人错过了最佳筛查时机。 还有一个关键原因,是很多人根本不了解肠镜的重要性。 李院士曾举过一个真实的案例:一位50岁的农民因为长期便血,却一直以为是痔疮,吃药拖了三年,最后确诊为晚期肠癌,错过了根治机会。 事实上,肠癌并不是突然冒出来的,而是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从腺瘤性息肉到癌变,往往需要5-10年。 肠镜恰恰能在早期就发现息肉,并及时切除,把风险扼杀在摇篮里。可惜,很多人并不知道这层科学逻辑。 张阿姨今年52岁,原本也和身边的人一样排斥肠镜。直到有一天,她的一个同事因肠癌去世,才猛然惊醒。她鼓起勇气去做了肠镜,结果发现有三个腺瘤性息肉。 医生当场就帮她切除了,并告诉她:“如果不处理,五年后可能就变成癌症。”张阿姨吓出一身冷汗,庆幸自己走对了一步。 她回到家,逢人便劝:“别怕丢人,别怕麻烦,做一次肠镜,等于给自己买了一份保险。” 在采访中,李院士郑重提醒:“很多人把做肠镜看作痛苦,其实真正痛苦的,是得了肠癌以后不得不承受的手术、化疗和经济压力。 做一次肠镜,或能保五年不得肠癌。你不去查,可能只是逃避一时;但你去查了,就是守护了未来的健康。”
真是人间清醒!河南一位大哥查出肺癌加胃癌,医生说最多活6个月,结果家属没折腾化疗
【73评论】【7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