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中国最怕印度什么?最怕的不是他与美国联手对华,而是印度共产党接管执政大权,这句话乍听有些耸人听闻,但细想之下却蕴含着深刻的地缘政治智慧。 说起中国对印度的顾虑,很多人第一反应会是 “怕印度跟美国联手对华”,但从地缘政治的深层逻辑来看,中国其实更需要警惕另一种可能:印度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接管执政大权。 这并非危言耸听,原因很简单:比起印美联手带来的短期外部威胁,一个内部治理模式发生质变的印度会给亚洲地区格局带来更长远、更复杂的不确定性。 印度共产党绝非游离在印度政治边缘的小势力,它在地方层面早已积累了成熟的治理经验,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印共就曾在印度南部的喀拉拉邦,通过民主选举建立了全球首个民选共产党政府。 尽管这个早期政府后来被印度中央政府解散,但印共的治理理念却在喀拉拉邦扎下了根,到 2023 年,印度共产党还在该邦的地方选举中成功连任,其治理成果十分亮眼:当地政府始终把有限资源优先投入教育和医疗,不追求短期政绩工程,最终实现了 “婴儿死亡率堪比美国” 的成就,这一水平远优于印度全国的平均状况。 这种 “重民生、求实效” 的治理模式如果真能在印度全国推广,或许能从根本上改变印度长期面临的发展困境,但也正是这种 “可能性”让中印之间的地缘互动多了一层需要谨慎考量的变量。 不过,印共要从 “地方执政” 走向 “全国掌权”,面前还横着三道几乎难以逾越的障碍。 第一道障碍是印度根深蒂固的社会结构,在北方邦、比哈尔邦等人口大邦,种姓制度的影响依然深远,低种姓群体在教育、就业等方面仍面临严重歧视。 同时,这些地区的贫富差距十分悬殊,印共主张的平等改革、财富再分配等政策,一旦落地就会触动高种姓地主、垄断资本等既得利益群体的利益必然遭遇巨大阻力。 第二道障碍是印度高度碎片化的政治格局,当前印度全国政坛,仍由印度人民党和国大党两大传统势力主导,两党合计得票率常年超过 60%。 反观印共,虽然在喀拉拉邦、西孟加拉邦等少数地方有较强影响力,但全国性选举得票率始终徘徊在个位数,单独组阁执政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即便未来能通过组建联合政府上台,也会因与其他党派妥协,导致核心改革政策难以推进,最终陷入 “改革空转”。 第三道障碍则是印度落后的基础设施与紧张的财政状况,喀拉拉邦的治理成功依托的是相对完善的基层设施,但印度全国近 40% 的村庄还没通硬化路,电力供应时常中断,工业配套严重不足。 若印共执掌全国政权,推广喀拉拉模式仅基础设施建设就需巨额资金,而印度每年财政赤字率已接近警戒线,根本无力支撑。 即便困难重重,“印共全国执政” 这个假设仍值得重视,因为它会彻底改写印度的外交逻辑,现在的印度政府常把 “与美国绑定” 当作制衡中国的筹码,积极参与 “印太战略”,但如果印共上台,大概率会推行更独立自主的外交。 当然,机遇背后也藏着挑战,作为相邻大国,即便意识形态相近,中印也可能在东南亚、非洲的基建项目上产生竞争,更关键的是,印度军队和官僚体系中的民族主义惯性难改,即便印共想缓和对华关系,执行层面也可能出现 “政策打折” 的情况。
美财长:是时候让印度尝尝中国的“待遇”!印方彻底尴尬,不知该哭还是该笑美国财
【2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