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拍的古装剧里,演员夏天还裹好几层衣服,感觉从头到脚密不透风的,看着就热。其实

体元说球 2025-08-26 00:24:46

现在拍的古装剧里,演员夏天还裹好几层衣服,感觉从头到脚密不透风的,看着就热。其实古人没这么傻,他们的夏日穿搭,就一个原则:怎么凉快怎么来。 先说温度,别以为古代不热。宋朝有记载,汴京夏天热死过人,温度能超35℃。秦朝给干活的人发葛布衣服,就是因为麻布透气,怕人中暑。 再看大家闺秀,她们不穿厚衣服,穿的是“纱衣”。马王堆汉墓出过一件,才49克,叠起来能塞火柴盒。纱线细得很,透光又透气,外面套一层纱衣,里面穿件内衣,既符合规矩,又不热。还有更凉快的“罗衣”,织出网眼,风能直接吹进去,南宋时临安的贵族女子,夏天都爱穿这个。 考古还发现过汉代的“网眼衣”,麻线织的,跟现在的镂空衫似的,穿在身上没什么闷热感。这些衣服都很轻,大多不到50克,比现在的纯棉T恤轻一半还多。要是古人见了我们夏天穿的纯棉衣,说不定会纳闷:有透气的料子,为啥穿这么厚的? 至于干活的老百姓,就没那么多讲究了。汉代的画里,农夫光着膀子耕田,农妇挽着袖子露胳膊。北魏的农书里也说,夏天种地得露着身子,不然容易热晕。对他们来说,干活要紧,凉快比体面重要。 其实古人的穿搭,就是看条件。有钱有闲的,穿好料子的薄衣服;要干重活的,只能怎么凉快怎么来。古装剧爱拍多层衣服,是为了好看,可真实的古人,从不会跟夏天的热较劲。 现在想想,古人的思路挺实在:穿衣服就是为了适应环境,不是为了撑场面。不管是轻薄的纱衣,还是老百姓的“赤膊”,核心都是让自己舒服,能好好过日子。

0 阅读:11
体元说球

体元说球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