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美国超级富豪苏世民,公开放话:“美国正在把中国逼成无法战胜的对手!”随后

冰枫看历史 2025-08-25 15:47:19

[月亮]美国超级富豪苏世民,公开放话:“美国正在把中国逼成无法战胜的对手!”随后,他捐款7亿元给清华大学造就一座“苏世民学院”,还把大部分投资业务转移到中国,只因他坚信:世界的未来在中国! 信源:海峡网——美国“黑石大佬”苏世民,向清华捐款7亿元,建“苏世民学院”,在他的著作《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中,他直言:世界的未来在中国 斯蒂芬·苏世民作为黑石集团的联合创始人,他被冠以“私募界的巴菲特”和“华尔街之王”的称号,其影响力早已超越商业范畴。然而,这位在美国政商两界拥有深厚人脉的投资巨头,却将目光坚定地投向了东方,并用行动诠释了他对中国未来坚定不移的信念。 他不仅仅是一个寻找利润的资本家,更像是一个试图在东西方之间搭建桥梁的中间人。他的故事,关乎如何将一个宏大的信念,通过教育和投资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付诸实践,最终编织成一张连接不同世界观和资本流向的复杂网络。 苏世民选择的第一个突破口就是认知方面,他深知资本的流动终究受制于人的理解与判断。因此,他以一种超前的视野,通过教育投资先行,试图为西方世界打开一扇真正理解中国的窗户。 2013年,他向中国清华大学捐赠了一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七亿元,用以设立一个特殊的奖学金项目——“苏世民书院”。此举的目标清晰而宏大,它致力于吸引全球最优秀的青年才俊来到中国学习,培养具备真实中国视野的未来全球领袖。但这个书院的门槛极高,每年仅在全球招收约100名精英学生。其录取难度甚至超过了哈佛、耶鲁等西方顶级学府,每年这些名校也仅有极少数人能获得入学资格。 这一举动在美国引发了各界人士的讨论,尖锐的指责随之而来,他被一些人称为“美奸”和“资敌叛徒”。面对巨大的舆论压力,苏世民并未退缩,反而多次在公开场合重申他的观点:“世界的未来在中国”。他认为,未来的全球决策者如果不能深刻理解中国,将会错失整个时代。 这个书院的设立,正是他为西方未来的决策者植入真实“中国印象”的深层策略。他那“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理念,旨在从根源上连接未来全球领袖之间可能存在的认知鸿沟。 在搭建文化桥梁的同时,苏世民的资本铁蹄也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在全球资本因地缘政治的噪音而犹豫不前时,他凭借对中国市场的深刻洞察,成为逆势大规模加码中国的先行者。 苏世民还精准地看到了电商崛起带来的巨大仓储需求,通过收购富力空港物流园等资产,黑石在华的物流王国面积已扩展至492万平方米。他还锚定了生物医药赛道,计划在2025年将亚洲医疗基金的规模扩大至70亿美元,押注中国创新药的研发浪潮。 早在2020年全球疫情期间,他便与中国投资界领袖张磊达成共识,认为那是“重仓中国”的最佳时机,并预言中国将是全球经济恢复最快、最好的地区。在2025年3月,苏世民在北京与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等高层官员会晤。何立峰明确表示,欢迎包括黑石在内的更多美资企业和长期资本深化对华互利合作。 苏世民则回应称,黑石对中国经济发展充满信心,愿意继续深耕中国市场。会晤后不久,中国商务部再次发声,向长期资本敞开怀抱。这在48小时内进行的两场高级别会谈,被广泛解读为中国向看好其发展并愿长期耕耘的资本亮起了“绿灯”。 但其实苏世民的中国之路并非总是一帆风顺,2007年,中国投资公司曾斥资30亿美元参与黑石的IPO。随后而来的金融危机导致这笔投资的账面价值一度暴跌80%,浮亏状态持续了长达七年。尽管黑石坚称这笔投资最终带来了约35%的总回报,但它一度被市场调侃为“跑不赢余额宝”。 与此同时美国政界的质疑声也从未停歇,指责他“滋养战略对手”,是“资本的背叛”。苏世民在自己的书中对此做出了反驳:“助力中国发展,实质上也是在投资美国。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可逆转。” 苏世民将自己定位为一个“电话交换机一样的人”,强调在职业生涯中始终扮演着“连接者”的角色,让越来越多的国际投资者将目光投向中国。金融危机时,他曾致电时任美国财长保尔森献策救市,展现了超越个人利益、关注全局的视野。 他有一句名言:“做大事和做小事的难度是一样的,所以要做大事。”另一句箴言则是:“只要你真的特别想做一件事,就算条件不够,也总能想出办法去实现。”这些话语,精准地勾勒出他超越短期利益、追求宏大影响的信念与韧性。 这不仅仅是一个个人财富积累的传奇,它更像是一个缩影,折射出在全球化时代,国际资本与新兴经济体之间复杂而深刻的互动。在太平洋两岸,他努力编织着一张超越短期博弈、寻求长期共赢的网络。这种“连接者”的视角与实践,或许能为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世界,提供一种宝贵的启示。

0 阅读:5
冰枫看历史

冰枫看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