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3月31日晚上,林徽因病危,护士把住在隔壁的梁思成搀扶过来,梁思成坐在

文史充点站 2025-08-23 11:25:07

1955年3月31日晚上,林徽因病危,护士把住在隔壁的梁思成搀扶过来,梁思成坐在林徽因的床前,拉着她的手放声痛哭。 1955年4月1日凌晨,梁思成推开北京医院病房的门,妻子林徽因已经停止了呼吸,前一天晚上,她还在病床上断断续续地说着什么,护士听不清楚,只能看到她焦急的眼神,这位51岁的女建筑师,带着太多未完成的心愿离开了人世。 林徽因的童年并不如外人想象的那样风光,父亲林长民在外奔忙政务,很少回家,母亲何雪媛因为得不到丈夫关爱而终日郁郁寡欢,8岁那年父亲娶了继室,林徽因和母亲的地位更加尴尬,她从小就明白只有表现得足够出色,才能获得父亲的注意。 16岁时,林徽因跟随父亲游历欧洲,在伦敦遇见了诗人徐志摩,这个比她大8岁的已婚男人为她写下了许多情诗,但林徽因心里清楚,诗人的浪漫并不等于可靠的未来,回国后她选择了青梅竹马的梁思成。 1924年,林徽因和梁思成一起赴美留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不招收女学生,她只能在美术系注册,然后偷偷去建筑系旁听,教授们起初很不习惯课堂上出现女学生,但很快就被她的专业素养征服了,她是那届唯一获得美术学士学位同时掌握建筑知识的学生。 1928年回国后,林徽因和梁思成开始了中国建筑的田野调查工作,那个年代没有现在的交通工具,他们只能坐火车、汽车、骡车,有时候甚至要步行几十里山路,林徽因穿着旗袍踩着高跟鞋爬上古塔测量,当地人都觉得很奇怪。 他们的足迹遍布15个省,调查了2738处古建筑,1937年在五台山,他们发现了建于唐朝的佛光寺大殿,这是当时中国发现的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比日本现存最古老的木建筑还要早200多年,林徽因兴奋得整夜睡不着觉,连夜画下了建筑的每一个细节。 抗战爆发后林徽因跟着家人开始了八年的逃难生活,1937年从北平逃到长沙时,日军飞机轰炸,一颗炸弹在他们住所附近爆炸,巨大的冲击波把林徽因和女儿梁再冰抛到空中,房子在身后轰然倒塌,母女俩死里逃生。 在昆明的日子更加艰苦,梁思成的薪水微薄,林徽因患上了严重的肺病,每天咳血不止,为了贴补家用,她每周要爬一个多小时的山坡到西南联大教英文课,有一次她高烧到39度还坚持去上课,学生们都很心疼这位病弱的女老师。 即使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林徽因仍然坚持学术研究,她和梁思成合作撰写《中国建筑史》,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建筑史著作,她还设计了联大的校舍建筑,在极其有限的资金条件下,巧妙地解决了采光和通风问题。 1941年,弟弟林恒在空战中牺牲,年仅23岁,这个噩耗给了林徽因巨大的打击,她写下《哭三弟恒》:“弟弟,我没有适合时代的语言来哭你,你死去的消息,像一个凶手来到这里。”字字句句都透着锥心的痛。 抗战胜利后林徽因的身体已经很虚弱,但她仍然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1949年,她参与设计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那个我们熟悉的天安门图案就有她的贡献,她还抢救了濒临失传的景泰蓝工艺,亲自到工厂指导工人改进技术。 1953年,北京开始拆除古城墙,林徽因坚决反对,她认为这些古建筑是无价之宝,一旦拆毁就无法复原。在一次讨论会上,她和主张拆除的历史学家吴晗发生激烈争执,吴晗说:“你们搞建筑的就是舍不得那些破砖烂瓦!”林徽因气得当场晕倒。 那次争论之后,林徽因的病情急剧恶化,她经常半夜咳醒,整夜整夜地睡不着觉,家人都知道她心里有话要说,但她的身体已经不允许她说太多话了,梁思成后来回忆,妻子临终前一直在嘟囔什么,但声音太轻他听不清楚。 林徽因去世后,梁思成亲手为她设计了墓碑,上面只刻着六个字:“建筑师林徽因”,他说这是她最看重的身份,比什么“才女”、“诗人”都重要,墓碑用的是洁白的汉白玉,简洁而庄重。 她一生发表的建筑学论文只有十几篇,但每一篇都是开创性的,她和梁思成合作完成的《中国建筑史》至今仍是这个领域的权威教材,她参与设计的建筑作品不多,但件件都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理念。 更难得的是,林徽因在建筑学之外还涉猎文学、翻译等多个领域,她翻译的《夜莺与玫瑰》至今仍在重印,她写的诗歌《你是人间四月天》更是广为传诵,这样的全才,在民国时代也是凤毛麟角。 如果没有战乱和疾病,林徽因也许能完成更多的作品,但历史没有假设,我们只能从她留下的有限作品中,感受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责任和坚守。 信源: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创办者——梁思成与林徽因. 清华校友总会

0 阅读:85

猜你喜欢

文史充点站

文史充点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