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死后,垂帘听政的两宫太后,谁的权力更大?有人说慈安柔弱可欺?这可是大错特错,

帝王八卦 2025-08-21 18:29:49

咸丰死后,垂帘听政的两宫太后,谁的权力更大?有人说慈安柔弱可欺?这可是大错特错,慈安把慈禧拿捏的死死的。 1861年8月,年仅31岁的咸丰走到生命尽头,这位在内忧外患中焦头烂额的皇帝,临终前精心布下了一套复杂的权力制衡体系。 咸丰深知年仅6岁的皇子载淳无法亲政,而朝中各方势力虎视眈眈,必须留下一套既能稳定大局又能相互牵制的制度。 咸丰帝安排极具深意:首先,任命载垣、端华、肃顺等八人为 “赞襄政务王大臣”,负责处理日常政务,这是对朝臣势力的认可;其次,将代表皇权的两枚印章分别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即后来的慈安太后)和皇长子载淳,其中 “御赏” 印由慈安掌管,“同道堂” 印由载淳的生母懿贵妃叶赫那拉氏(即后来的慈禧太后)代掌。 按照规定,所有谕旨必须同时加盖两枚印章方能发出。 这一制度设计暗藏玄机:慈安作为正宫皇后,其 “御赏” 印掌握着最终的审批权,而慈禧虽因皇子生母身份获得代掌印信的权力,却必须依附于慈安的正统地位。 咸丰的这种安排既防范了顾命大臣专权,又限制了后宫干政的可能,更在两位太后之间埋下了制衡的伏笔。 咸丰帝死后不到三个月,一场改变晚清政治格局的政变悄然上演。 顾命八大臣自恃有先帝遗命,骄横跋扈,不仅轻视两位太后,更与在北京的恭亲王奕訢产生激烈冲突。 当慈禧秘密联络奕訢,提出要铲除八大臣时,慈安的态度成为关键。 慈安起初对政变持谨慎态度,她更倾向于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但当八大臣的嚣张行径危及皇权,甚至公开顶撞两位太后时,慈安最终下定决心支持政变。 慈安以正宫太后的身份签发密诏,召奕訢前来热河商议对策。 政变成功后,论功行赏时慈安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她被尊为 “母后皇太后”,居于东宫,又称 “东太后”;慈禧被尊为 “圣母皇太后”,居于西宫,又称 “西太后”。 朝廷发布的所有谕旨都以 “朕奉母后皇太后、圣母皇太后懿旨” 开头,明确了慈安的优先地位。 在朝政分工上,慈安虽不热衷于具体事务的处理,却牢牢掌握着人事任免、重大案件裁决等权力,而慈禧则更多负责日常政务的执行。 两宫垂帘听政的二十年间,那枚小小的 “御赏” 印成为权力格局的最佳注脚。按照制度设计,所有谕旨必须经过慈安审阅并加盖 “御赏” 印后才能生效,这意味着慈安拥有最终的决策权。 慈禧虽然精明强干,擅长处理具体政务,却始终无法绕过慈安这道关。 这种权力格局在处理安德海事件时体现得尤为明显。安德海是慈禧的心腹太监,仗着宠信骄横不法,甚至违反清朝 “太监不得出京” 的祖制,私自前往江南采办。 时任山东巡抚的丁宝桢将此事上奏朝廷,请求处置。 消息传到北京,慈禧陷入两难:庇护安德海则违反祖制,失去人心;严惩则心痛不已。就在她犹豫不决时,慈安太后当机立断,援引康熙年间处置擅权太监的先例,下旨将安德海就地正法。 这道谕旨以 “御赏” 印和 “同道堂” 印共同加盖发出,慈禧纵然万般不愿,也只能无奈接受。 安德海之死不仅震慑了后宫宦官势力,更向朝野传递了清晰的信号:慈安太后才是最终的掌权者。此事之后,朝臣们更加清楚,想要获得真正的权力认可,必须得到慈安的支持。 就连一心想揽权的慈禧,也不得不收敛锋芒,在重大问题上主动征求慈安的意见。 在洋务运动的推进过程中,慈安的态度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面对守旧派的激烈反对,是慈安联合慈禧,支持奕訢、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主张,为洋务运动提供了保障。 在立后问题上,慈安的影响力更是显露无疑。 1872年,同治帝到了大婚年龄,慈安与慈禧在皇后人选上产生分歧。 慈禧倾向于选择年轻貌美的富察氏,而慈安则主张立端庄贤淑的阿鲁特氏。 最终,同治帝采纳了慈安的意见,立阿鲁特氏为皇后。这一事件不仅体现了慈安在皇室中的权威,更反映出朝臣和皇室宗亲对她的支持。 慈安的政治智慧还体现在她对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她深知慈禧的权力欲望,却不与她正面冲突,而是通过制度和规矩加以约束。她对慈禧始终保持着表面的尊重和礼仪,却在核心权力问题上寸步不让。 慈安这种 “柔中带刚” 的处事风格,让慈禧始终难以越雷池一步。 1881年4月,慈安太后突然病逝,年仅45岁。 慈安的去世成为晚清历史上的一大谜团,也让权力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失去制衡的慈禧太后逐渐独揽大权。 慈安的突然离世,让许多朝臣扼腕叹息,发出“东太后贤明,遇事能断,今忽离世,朝政堪忧” 的惋惜。 事实也的确如此,慈安去世后,慈禧迅速清除了朝中的反对势力,将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有史学家用“前明后暗”来形容垂帘听政的慈禧,并发出疑问。其实,这个问题不难回答,慈禧“前明”的二十年,那是有慈安在前头制约。

0 阅读:94

猜你喜欢

帝王八卦

帝王八卦

皇帝们的私生活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