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明明有儿子,但为何把权位传给了孙权? 从当时的局势来看,“主少国疑”是一个极为关键的因素。孙策去世时,他的儿子孙绍年纪尚小,相关史料对孙绍此时的记载甚少,由此推测,孙绍大概率还只是个孩童,根本无法承担起继承父业、统领江东的重任。 在那个群雄割据、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个年幼的孩子成为主公,无疑是大忌。反观孙权,当时已经19岁,已然成年,具备了独立判断是非的能力,相较于孙绍,孙权显然更适合管理江东。 孙权自身的才能也是他被选中的重要原因。自幼,孙权便跟随兄长孙策南征北战,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性格沉稳,与骁勇善战、行事风格较为激进的孙策截然不同,这种沉稳的性格使他善于用人,更适合作为守成之主,能够更好地驾驭手下的强臣。 在江东局势暗流涌动之时,孙权的这些特质对于稳固好不容易打下的地盘、传承江东基业至关重要。孙策深知,为了江东的未来,必须选择一个更有能力的人来守护江山,而放眼整个江东,孙权无疑是最为合适的人选。 从江东集团内部来看,情况也颇为复杂。孙策的部下构成复杂,包含家族成员、父亲旧部以及他征战中收罗的人才。 父亲旧部资历老,听从孙策多是因其武力超群,让他们扶持年幼的孙绍,恐怕难以从命。新收罗的手下根基尚浅,即便如周瑜这般的将领,在当时也难以完全左右局势。家族成员在利益面前更是各怀心思。 倘若孙策执意传位给儿子,在面临内忧外患时,整个集团极有可能陷入土崩瓦解的境地。而孙权作为孙策的兄弟,在孙氏家族中拥有继承家业的资格,且他独特的长处能够团结各方势力,这对于稳定孙氏集团在江东的统治极为关键。 再者,从外部局势分析,当时的江东在名义上仍归属于朝廷统治,江东之主类似太守职位,而朝廷已被曹操掌控。 若孙策传位给年幼的儿子,曹操极有可能以“幼主无能,德不配位”为由攻打东吴。孙策为了避免给曹操可乘之机,保障江东的安全,传位给更具能力的孙权,无疑是更为稳妥的选择。 孙策对孙权的能力也是高度认可的。他曾评价孙权:“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这句话清晰地表明,孙策意识到自己过往扩张过于迅速,单纯依靠武力统治导致统治区不稳,而孙权举贤任能的能力,正是保全江东的关键。为了实现自己的遗愿,让东吴能够发展壮大,孙策毅然将权力交给了孙权。 事实证明,孙策的选择无比正确。孙权在继承江东大权后,在周瑜和张昭等一众大臣的辅佐下,迅速坐稳了君主之位。他不仅稳固了江东的基业,还在赤壁之战中与刘备联手击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让东吴成为了一方实力强大的诸侯。 孙策以江东未来为重,放弃了传统的父死子继,选择了更具才能的孙权,这份远见卓识令人钦佩。他的这一抉择,深刻影响了三国的历史走向,也成为了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一句话世家大族看不起董卓,容不下外人
【6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