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5月的一天,正在朝鲜战场上的廖政国将军看到我军刚刚缴获的美式榴弹炮,突然大喊起来。“赶紧把它扔下山。”众人不解,但廖政国表示若是出问题,由他一力承担责任,也正是这一举动,挽救了数万人的性命。 1951年5月,朝鲜战争第五次战役打得正胶着。 那会儿,咱们志愿军的装备跟美军比,说实话,那不是差了一星半点。人家是摩托化部队,天上飞机轰,地上坦克冲,大炮跟不要钱似的随便砸。咱们呢?主要还是靠两条腿,手里家伙式大多是“万国牌”,弹药得省着用。 在这种背景下,要是缴获一门美军崭新的105毫米榴弹炮,那是什么概念?全军都得当宝贝疙瘩供起来。 当时,廖政国所在的40军就在一次激战后,真的缴获了这么一门宝贝。炮身锃亮,零件齐全,旁边还堆着不少炮弹,简直是“完美开箱”。战士们兴奋地围着大炮又摸又看,盘算着赶紧调转炮口,给美国人“送回去”。 可就在大家伙儿兴高采烈的时候,赶到前线的廖政国副军长,脸色却“唰”地一下变了。 他围着那门炮转了两圈,又拿起一枚炮弹看了看,然后,一个让在场所有人匪夷所思的命令脱口而出:“快!所有人离远点,把这门炮,连同所有炮弹,立刻给我扔到山涧里去!越快越好!” 整个阵地瞬间就炸了锅。 “首长,这可是好东西啊!咱们自己还不够用呢!” “是啊,扔了太可惜了!” “副军长,您是不是搞错了?” 战士们想不通,基层指挥员也想不通。这可是拼了命才抢回来的战利品,是荣誉,更是接下来战斗的资本。就这么扔了?开什么玩笑。 面对所有人的质疑,廖政国斩钉截铁,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执行命令!出了任何问题,我廖政国一个人担着!” 将军把话说到这个份上,大家也只能照办。虽然心里一万个不情愿,但还是合力把那门崭新的美式榴弹炮和一堆炮弹,吭哧吭哧地推下了深不见底的山涧。 很多人当时心里都在犯嘀咕:副军长今天这是咋了?是不是打糊涂了? 然而,没过多久,当美军的飞机像疯了一样,对着那门榴弹炮所在的山头进行地毯式轰炸时,所有人才恍然大悟,后背渗出一层冷汗。 廖政国不是神仙,他不会未卜先知。他的判断,源于两样东西:丰富的经验和超越常规的认知。 廖政国发现的,正是美军在这门炮和炮弹里,埋下的一颗“科技地雷”。 这玩意儿叫“近炸引信”。这是当时美国最顶尖的军事机密之一,重要程度不亚于原子弹的某些核心技术。 简单说,以前的炮弹,要么是碰撞爆炸,要么是定时爆炸。前者打移动目标费劲,后者误差大。而这个引信,它自带一个微型雷达。炮弹飞出去后,雷达就开始工作,一旦探测到接近目标到预设的有效杀伤距离,不用碰到任何东西,自己一下就凌空爆炸了。 这种“空中开花”的杀伤力是几何倍数的增长。步兵躲在战壕里?没用!炮弹在你头顶炸开,弹片像天女散花一样从上往下覆盖,根本没地方躲。 这技术在二战末期才投入使用,在朝鲜战场上,更是美军的“王牌”。为了防止这个技术泄密,美军有严格规定:凡是装有VT引信的炮弹和经过改造的火炮,一旦有被缴获的风险,必须第一时间摧毁。如果来不及,就呼叫空中支援,连人带炮一起炸掉。 廖政国将军,这位从红军时期就一路打过来的老将,虽然没见过这么高科技的玩意儿,但他敏锐地察觉到了不对劲。 第一,这门炮太“干净”了。 丢得太利索,太完整,好像生怕你拿不走一样。事出反常必有妖。 第二,炮弹的引信部分,和他见过的所有炮弹都长得不一样。 多了一些他看不懂的复杂结构。 最重要的,是基于对敌人的了解。他知道美军的德性,能让他们这么宝贝的东西,绝对不是“送温暖”的,背后一定有大阴谋。 与其花时间研究这东西怎么用,冒着被敌人当成活靶子的风险,不如直接销毁,消除这个巨大的不确定性。 这,就是一个优秀指挥官的“战场嗅觉”。他看到的不是一门炮,而是一个致命的“鱼饵”。
1951年5月的一天,正在朝鲜战场上的廖政国将军看到我军刚刚缴获的美式榴弹炮,突
小博大史
2025-08-21 09:37:23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