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毛主席接见徐州地委书记时,忽然问他:“四”下面加个“南”是什么字?地

小牧童那小罡吖 2025-08-21 09:10:57

1956年,毛主席接见徐州地委书记时,忽然问他:“四”下面加个“南”是什么字?地委书记思索后的回答,让毛主席听完很满意地笑了。

在那个年代,一个看似简单的字谜,却隐藏着对基层干部能力的深刻考验。如果地方官员对民间事物一无所知,又怎能有效推动工作?这个谜底究竟是什么,又如何影响了徐州的发展进程?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中国正处于从战争废墟向社会主义建设转型的关键期。徐州作为华东地区的交通枢纽,经历了长期的动荡后,开始逐步恢复秩序。早在1948年底,淮海战役结束后,当地残余势力被清除,社会稳定基础得以奠定。

到1956年,剿匪工作基本完成,治安隐患减少,这为经济重建提供了条件。徐州地委书记胡宏,正是这一时期的关键人物。他出生于1918年重庆璧山,原名胡正禄,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年投身革命工作,曾在江苏多个地区任职,包括镇江地委宣传部长和苏南行政公署卫生处长。1953年,他调任徐州地委书记,负责统筹当地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

胡宏的工作重点放在基层调研上。他强调干部要深入乡村,了解农民实际需求。这种作风源于他长期积累的经验,例如在淮阴县等地任职时,就注重收集地方数据,包括人口、耕地和粮食产量。这些数据成为决策依据,帮助徐州地区应对自然灾害和生产挑战。

1956年7月,毛泽东同志专列途经徐州,临时决定听取汇报。这次接见成为胡宏职业生涯的重要节点。毛泽东提出的问题是关于一个生僻字的组合,这个字在苏北地区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它反映出高层对地方干部是否贴近群众的考察。

胡宏的回答显示出他对地方风土的熟悉。这个字是“罱”,读音为lǎn,在江苏北部和安徽等地,是农民常用的工具,主要用于从河底捞取泥土或水草,以肥田或清理渠道。这种农具由竹竿和铁网组成,操作简单却实用,在水网密集的苏北平原发挥重要作用。它体现了农民智慧,帮助提高土地肥力和防治水患。胡宏通过日常走访积累了这些知识,这不仅仅是识字问题,更是检验干部是否扎根基层的标准。毛泽东对这个回答表示认可,体现了高层对务实作风的重视。

这次事件后,胡宏的工作得到进一步肯定。半年后,即1957年春天,毛泽东再次途经徐州,专门安排与胡宏会面,讨论淮海平原水利规划。这次互动强化了徐州地区的发展方向。在胡宏主政期间,徐州实现了多项成就。其中,双线铁路枢纽的建成是交通领域的重大进步。这项工程连接了京沪和陇海线,提升了货物运输效率,支持了工业原料和农产品的流通。此外,故黄河疏浚工程有效缓解了洪涝问题,通过清淤和加固河道,保护了周边农田,增加了耕地面积。这些措施直接惠及当地群众,提高了粮食产量。

胡宏还推行“田头办公”制度,要求干部每月下乡劳动三天。这种做法促进了官民互动,及时解决生产难题,后来被华东局采纳推广。它体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避免了脱离实际的官僚作风。这些举措在当时的经济恢复中发挥了作用,徐州从交通节点转变为生产中心,社会秩序进一步稳固。

0 阅读:105

猜你喜欢

小牧童那小罡吖

小牧童那小罡吖

天罡星,北斗七星的斗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