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例被冻了几十年的人解冻时,打开液氮罐的瞬间,在场的人都吓了一跳 —— 那场面实在有点惊悚,跟预想的 “复活奇迹” 差了十万八千里,这事儿过去没多久,咱们国家的科学家倒是在冷冻技术上有了新突破,让人忍不住琢磨:现在这技术,到底能不能成。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贝德福德曾是一位心理学教授,后来涉足商界,积累了不小的财富,1966年,医生告诉他身患晚期肾癌,时间所剩无几,他没有选择认命,而是把希望寄托在当时刚刚冒头的一项技术上——人体冷冻,这项技术的核心理念并不复杂:在死亡刚刚发生时迅速冷冻身体,让细胞代谢停滞,等未来医学发展到可以治愈疾病、修复细胞的阶段,再将身体解冻,“复活”重新生活。 1967年,贝德福德去世,当时的科学家们用上了他们能想到的最好的办法,把他的身体快速降温至零下196摄氏度,并注入一种叫二甲基亚砜的冷冻保护剂,当年使用的技术非常原始,整个过程更像是仓促的尝试,而非严密的医学操作,他的遗体被放进液氮罐中,开始了一场旷世未有的等待。 五十年后,也就是2017年,研究人员决定检视这项历史性的实验成果,他们打开了保存贝德福德的罐子,试图了解这半个世纪的冷冻是否保住了他的希望,然而,面对的是残酷的现实,他的身体表面出现了明显的变形和破损,鼻梁塌陷,颈部留有两个穿孔,皮肤呈现出不规则的褐色痕迹,像是被强烈腐蚀后留下的痕迹,更深入的检查显示,体内许多组织已经严重受损,细胞膜被冰晶刺穿,血管结构支离破碎。 这场尝试最终没有达到预期,贝德福德并没有迎来“回归人间”的一刻,而是成为一段技术史上的失败注脚,不过,这个失败并非毫无意义,它提醒人们,冷冻技术不仅不能简单理解为“冰箱保鲜”,而且其中涉及的物理、化学、生物机制复杂得令人头疼,贝德福德的身体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上世纪冷冻技术的粗糙和局限。 尽管如此,科学家们并没有因此停下脚步,全球各地的研究机构继续投入大量精力和资金,希望把这个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拉近一点,尤其是近几年,中国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不少令人瞩目的成果。 2017年,复旦大学邵志成团队开发出一种名为MEDY的冷冻保护混合剂,这种混合剂的妙处在于,它能显著减少冰晶的形成,从而保护细胞结构不被破坏,研究人员用它冷冻了小鼠和癫痫患儿的脑组织,解冻后发现神经元的活性保存得相当好,小鼠脑组织在解冻后依然保持了93%的神经细胞活性,而人类脑组织在冻存150天后还能保持超过八成的活性,这些数字显示出冷冻保存技术在微观层面上已经出现质的飞跃。 与贝德福德时代最大的不同,是现代冷冻技术追求的是“玻璃化”而非“冰冻”,也就是说,目标是让组织中的水分直接从液体变成玻璃态固体,而不经过结晶阶段,冰晶正是造成细胞损伤的元凶,而玻璃态则能维持细胞结构的完整性,这种转变从根本上改变了冷冻思路,也让保存生命信息成为可能。 除了实验室里的突破,冷冻技术在医疗领域也逐渐显露出实际价值,比如在器官移植中,如何延长器官的保存时间一直是难题,传统手段下,心脏和肝脏离体后只能保存数小时,而现在,借助新的冷冻技术,有可能将保存时间延长到数天甚至数周,这为配型和运输争取了宝贵时间,也意味着更多患者能等到合适的器官。 在肿瘤治疗中,冷冻刀技术已经在部分医院投入使用,通过超低温冷冻肿瘤组织,然后瞬间加热破坏癌细胞,这种方式无创、精准、恢复快,深圳已有医院使用-152℃的冷冻针治疗肺部肿瘤,上海的设备甚至能在30秒内完成-170℃冷冻和150℃止血的切换,这些技术虽然与人体整体冷冻不同,但却是在相似原理下逐步推进,积累实践经验。 不过,想要真正实现“复活人类”,仍然困难重重,首先,全身冷冻涉及的系统性问题远超单个器官,人类身体是由数十万亿个细胞构成的多层协作结构,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导致解冻失败,其次,解冻过程本身比冷冻更复杂,即便细胞在冷冻中完好保存,若解冻速度、温度控制不当,同样会造成大面积损伤。 更棘手的是,技术之外的法律和伦理问题,一个被冷冻了几十年的人,是否还保有原来的法律身份?他的财产如何处理?他是否具备投票权?在社会关系中处于什么位置?这些问题并没有现成答案,想象一个场景:一个人在2050年冷冻,2150年被解冻,那时他的孙辈可能已经去世,社会结构、语言、习俗都发生了变化,他能否适应?他的精神状态是否会崩溃?这些都是必须提前考虑的深层挑战。 信息来源:《低温领域重大进展!“冷冻人脑组织复活”在中国获突破》 《科普|冷冻半世纪!世界上第一个冷冻人解冻后,现状究竟如何?》
全球首例被冻了几十年的人解冻时,打开液氮罐的瞬间,在场的人都吓了一跳——那场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8-20 21:40:4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