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龙谈乌克兰安全保障近日,马克龙关于俄乌冲突表态称,首要的安全保证是乌克兰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也就是说是十万士兵,装备精良,拥有防御系统和先进的标准。这一切,都是乌克兰曾经拥有的,但是因为乌克兰自己得决策失误,特别是2014年的自毁长城,让乌军的防御能力彻底丧失。现在的乌克兰现状,跟乌克兰自身瞎折腾完全脱不开干系。
2014 年,乌克兰发生的颜色革命,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无情地冲击着这个国家的国防体系,带来了灾难性的打击。
在颜色革命之前,乌克兰作为苏联的重要加盟共和国,承接了大量的军事遗产,军队规模可观,拥有一套较为完整的军事工业体系,武器装备也相当不错。可随着颜色革命爆发,亲西方势力迅速上位,整个国家的政治生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防领域自然也难以幸免。
军队内部原本就存在不同的军事理念和利益团体,在这场混乱的政治变动中,矛盾愈发尖锐。苏联时期培养的将领,他们长期遵循传统的军事协作模式,与俄军有着深厚的协同作战经验。然而,亲西方的年轻军官却一心想要将西方军事理念引入乌克兰军队,双方在军事战略、训练方式以及指挥模式等方面,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天天争论不休。这使得军队的指挥体系陷入了混乱状态,作战指令往往无法顺利传达和有效执行,极大地削弱了军队的作战效率。
从军事装备的角度来看,颜色革命后,乌克兰的经济状况急剧恶化,政府财政陷入困境。据相关数据显示,2013 年乌克兰国内生产总值为 1833 亿美元,而到了 2014 年,这一数字锐减至 1335 亿美元 。在经济大幅下滑的巨大压力下,国防预算被大幅削减。原本用于装备维护、更新换代以及军事研发的资金变得严重不足,许多先进的武器装备由于缺乏必要的保养和零部件供应,逐渐老化损坏,无法正常使用。曾经让乌克兰引以为傲的先进战机,因为缺少关键零部件,只能无奈地停放在机库中,最终沦为一堆废铁。那些急需更新的坦克、装甲车等重型装备,也因资金短缺,只能继续在战场上 “带病” 坚持作战,性能大打折扣。
人才流失也是颜色革命给乌克兰国防力量带来的一大难题。随着国内局势变得动荡不安,军队内部人心惶惶。许多经验丰富、能力突出的军事人才,对国家的未来发展失去了信心,选择离开军队,另谋出路。同时,由于财政紧张,军人的待遇不断降低,军队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也大不如前,新入伍的士兵素质参差不齐。原本可以依靠人才优势来弥补装备不足的局面被彻底打破,军队的整体战斗力因此受到了严重影响。
在军事工业方面,乌克兰的军工企业曾经在苏联体系下蓬勃发展,具备生产各类先进武器装备的能力。但颜色革命之后,乌克兰在政治上急切地向西方靠拢,这使得它与俄罗斯 —— 这个曾经重要的军工合作对象的关系彻底破裂。乌克兰的军工企业不仅失去了俄罗斯的技术支持,还失去了广阔的市场。与此同时,西方资本趁机进入,对乌克兰的军工企业进行低价收购和改造,使得这些企业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独立性和完整性。许多原本具备强大研发和生产能力的军工企业,在西方资本的操控下,要么被迫倒闭,要么只能生产一些简单的零部件,乌克兰完整的军事工业体系几乎崩溃。
在对外军事合作上,颜色革命后的乌克兰一心想要融入西方阵营,期望借助西方的力量来提升自身的国防实力。然而,北约在接纳乌克兰的问题上始终态度暧昧,仅仅给予一些有限的军事援助,却并未真正将乌克兰纳入其核心防御体系。乌克兰为了迎合西方,放弃了许多与俄罗斯及其他传统合作伙伴的军事合作机会,结果却未能从西方获得实质性的安全保障,反而在国际军事合作中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2014 年的颜色革命,从军队内部的稳定、装备的维护更新、人才队伍的建设、军事工业的发展以及对外军事合作等多个关键方面,沉重地打击了乌克兰的国防力量,为日后俄乌冲突中乌克兰在军事上的被动局面埋下了深深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