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的庐山会议后,张闻天从此离开了中国的政治舞台。 张闻天1900年出生在江苏南汇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家境不算富裕,但父母对他寄予厚望,取名“闻天”,盼他声音传遍四方。小时候,他在村里族塾念书,后来上了小学,成绩一直不错。15岁那年,他考进江苏省立水产学校,可惜身体不好,没读完就辍学了。1917年,他看到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的招生广告,觉得这学校务实又接地气,就考了进去,还拿了个第22名的好成绩。 在河海学校,他接触到《新青年》杂志,被陈独秀、李大钊的文章点燃了革命热情。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跑去南京街头参加游行,反帝反封建的口号喊得震天响,这让他下定决心要为国家做点啥。1920年,他跑去日本留学,学了点日语,还自学哲学和社会科学,眼界一下子打开了。回国后,他在上海中华书局当编辑,跟一群左翼人士混在一起,对马克思主义越来越感兴趣。1922年,他写文章公开支持社会主义,政治立场彻底明朗。 后来,他自费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旁听,学了经济学和政治学,跟美国学生聊国际局势,收获不少。1924年回国后,他在重庆教书,传播进步思想,结果被军阀赶了出来。1925年,他正式加入共产党,随后被派去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深造,成了“28个半布尔什维克”之一。到1928年,他又进红色教授学院学理论,思想水平更上一层楼。 1959年夏天,中共在江西庐山开了个大会,先是政治局扩大会议,后来又开了八届八中全会。本来是想总结“大跃进”的经验教训,调整经济政策。刚开始,大家聊得还挺轻松,会议气氛不错。可7月14日,彭德怀给毛泽东写了封信,直指“大跃进”的问题,会议一下子就炸了锅。 张闻天当时是外交部副部长,他琢磨了好几天,准备在会上说点真话。7月21日,他在小组会上讲了整整三小时,先是肯定“大跃进”的成绩,然后一针见血指出问题:政策太冒进,后果很严重。他还力挺彭德怀,说这意见是为了帮党纠正错误。可惜,这话捅了马蜂窝。毛泽东觉得这是对他领导的挑战,火气上来后,会议就变了味。 后来,会议把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定成“反党集团”,张闻天被扣上“右倾机会主义”的帽子。会一结束,他就丢了外交部副部长的位子,从此告别了政治舞台的核心。8月20日,他回到北京,虽然表面上还挺乐观,说以后可能搞搞国际研究,可谁都知道,他的心境已经变了。 被免职后,张闻天化名“张普”,开始跑基层。他去过菜市场,问老百姓物价咋样;也去过工厂,看工人干活,顺手记下点民生问题。这些笔记攒了不少,写满了他对国家未来的想法。虽然没了官职,他还是放不下来对人民的关心。 后来,他被安排到江苏无锡住下,日子过得简单朴素。家里就几本书和稿纸,他身体也不好,高血压、心悸、尿毒症全找上门,眼睛视力还掉到0.2。可他没闲着,每天晚上借着昏暗的灯光写东西,手抖得厉害也停不下来。他写了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文章,总共几十万字,字里行间全是思考和远见。 1976年7月1日,张闻天在无锡去世,80岁。临死前,他把多年攒的钱和补发的工资全交给了党,硬是没留给自己用。当时他还没平反,丧礼冷冷清清,妻子刘英只能低调悼念。 1979年8月25日,改革开放的东风吹来,党中央在北京开了追悼会,给张闻天平反,恢复名誉。刘英这些年没少为他奔走,终于等到了这一天。她把张闻天留下的手稿整理好,交给老战友王震,后来编成《肇庆文稿》和《张闻天文集》,成了研究他思想的宝贝资料。 张闻天这一辈子,真不算容易。他从革命青年到政治高层,再到晚年的落魄,经历了大起大落。可不管啥时候,他都没丢掉对真理的追求。他的故事,不光是历史的一页,更是我们这些后人该好好琢磨的经验教训。
此人军衔不好评,元帅、大将都可能,他说:苏联同职务是元帅“1955年3月15日
【4评论】【2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