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马寅初向主席建议实行计划生育,主席强烈反对,当场否决了他的建议,并提

平南 2025-08-18 22:20:12

1958年,马寅初向主席建议实行计划生育,主席强烈反对,当场否决了他的建议,并提出一个令世人敬佩的观点!

1957年盛夏,北京中南海怀仁堂里气氛凝重。

全国人大一届四次会议正在举行,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学者站在发言席上,面对上千名代表,郑重提出一个石破天惊的观点:"我国人口增长太快,国家必须控制生育!"

话音刚落,会场顿时议论纷纷。

这位发言者,正是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马寅初教授。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位呼吁计划生育的学者,自己却有八个子女。

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藏着一段影响中国命运的人口论争。

马寅初生于1882年,浙江嵊县人,比毛泽东年长十一岁。

这位晚清秀才出身的学者,28岁考取官费留学资格,远赴美国耶鲁大学攻读经济学,九年后带着经济学博士学位回国,成为北京大学最年轻的教授。

他一生以耿直著称,抗战时期因公开批评国民党四大家族发国难财,被蒋介石关进贵州息烽集中营,直到1942年才在各界压力下获释。

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北京大学校长,在经济建设领域贡献卓著。

1953年,新中国开展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

统计数据显示:全国人口总数约6.02亿,其中14岁以下青少年占比36%,65岁以上老人仅占3.6%,人口年增长率高达22‰。

更令人警觉的是,当年净增人口1437万,相当于增加了一个澳大利亚的总人口。

这些数字引起马寅初的深思。

作为经济学家,他敏锐意识到:人口增长必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为验证数据可靠性,当时已72岁高龄的马寅初亲自带队展开为期三年的全国调研。

在浙江农村,他看到七八个孩子挤在破草屋里的场景;在江苏工厂,他听说女工因频繁生育不得不长期请假。

最让他震惊的是江浙部分地区的人口增长率竟超过30‰。

他在调研笔记中写道:"照此速度,五十年后中国人口将达26亿,人均耕地不足一亩,吃饭都成问题。"

其实注意到人口问题的并非马寅初一人。

周恩来总理1956年就曾指出:"我国人口增长可能过快了些。"

邓小平副总理也在相关文件批示中提醒:"节育问题值得高度重视。"

但在当时"人多力量大"的主流思潮下,这些声音并未引起足够重视。

1957年2月,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马寅初系统阐述了他的《新人口论》。

他打了个生动比方:"咱们搞计划经济,就像当家的精打细算。现在家里粮食就这么多,突然多了十几张吃饭的嘴,当家的能不着急吗?"

他提出渐进式控制方案:首先普及避孕知识,推广节育技术;其次修改婚姻法,提倡晚婚晚育;最后待条件成熟时,再考虑实施生育调控政策。

毛泽东当场表态:"人口非控制不行",并指示成立专门机构研究此事。

历史转折发生在1958年。

这年夏天,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突然提出要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企图控制中国军事。

毛泽东断然拒绝,中苏关系急剧恶化。

与此同时,美国第七舰队在台湾海峡频繁活动。

面对两个超级大国的军事压力,毛泽东重新审视国家战略。

在北戴河会议上,他提出"全民皆兵"的构想,强调:"六亿人口是咱们的根本力量!"

此后,"人多力量大"成为主流宣传口号。

马寅初的学说顿时陷入尴尬境地。

1958年7月,时任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的陈伯达在北京大学批判大会上,当众质问:"马寅初说他是马克思的马,我看是马尔萨斯的马!"

马寅初拍案而起:"我马寅初是马克思的'马'!"这场交锋迅速升级为全国性批判运动。

北大校园贴满大字报,数学系学生甚至计算出"马寅初理论将导致五十年后少生六亿人,等于消灭中华民族"的荒谬结论。

时任总理周恩来曾试图调解。他私下劝马寅初:"写个检讨,暂避风头。"

马寅初却回答:"学术尊严不可侮!明知寡不敌众,我也要战至最后一人!"

1960年1月,马寅初被迫辞去北大校长职务,随后被撤销全国人大常委职务。

这位倔强的经济学家搬回东总布胡同的小院,继续默默整理他的经济手稿。

历史最终给出了公正评价。

1979年7月,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李贵亲自登门,为马寅初平反。

98岁高龄的老人坐在轮椅上,接过平反文件时双手颤抖。

此时中国人口已突破9亿,年增长超1300万。

当年9月,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提出"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正式实施计划生育政策。

马寅初在病床上得知消息,老泪纵横。

主要信源:(国共产党新闻网——马寅初力主计划生育遭批评 周恩来为之打抱不平)

0 阅读:161

猜你喜欢

平南

平南

人笑比庭中树,一日秋风一日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