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著名收藏家赵泰来放弃中国国籍加入英国,在英国的他每天都以捡垃圾度日,

墨魂 2025-08-18 17:59:28

1991年,著名收藏家赵泰来放弃中国国籍加入英国,在英国的他每天都以捡垃圾度日,所有人都对此十分疑惑,二十年后,他的秘密被揭开了! 在广州艺术博物院的展厅里,每天都能看到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穿着洗得发白的义工马甲,拿着扩音小喇叭给游客讲文物故事。 他讲宋代官窑笔洗时会指给大家看釉面上的冰裂纹,说那是 “老祖宗留下的纹路密码”,没人能想到,几十年前,这位老人曾在英国伦敦的街头,推着锈迹斑斑的手推车,在垃圾桶里翻找废纸板和塑料泡沫。 老人叫赵泰来,年轻时在香港小有名气,因为跟着姨妈学了一手鉴宝的本事,十几岁就能分清明清瓷器的款识。 他的姨妈郑月娥一辈子没结婚,总把自己关在广州西关的老宅里,对着一堆旧报纸包裹的东西发呆,后来赵泰来才知道,那些旧报纸里裹着的,是家族几代人攒下的宝贝。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姨妈突然病倒,临终前把一串铜钥匙和一张泛黄的英国房产文件塞给赵泰来,说那栋庄园的地下室里,藏着他曾外祖父伍廷芳留下的东西。 伍廷芳是清末的驻美大使,当年八国联军抢文物的时候,偷偷用自己的俸禄和家产,把流落到海外的青铜器、字画一点点买回来,就盼着有一天能送回祖国。 赵泰来拿着钥匙去了英国,推开庄园地下室的门时,整个人都僵住了,三米高的木架上摆满了商周的青铜鼎,墙角堆着唐三彩的瓷马,樟木箱里铺着发黄的宣纸,裹着永乐年间的青花大盘,他数了整整三天,才查清这里藏着六万多件文物。 可高兴劲儿没过去,他就犯了难 —— 英国对文物出境管得特别严,别说运这么多,就是带一件出去都可能被海关扣下。 为了能合法处理这些文物,赵泰来咬牙做了个决定:加入英国国籍,消息传回老家,亲戚们打电话骂他 “忘本”,以前认识的收藏圈朋友也跟他断了联系,说他是为了钱才改国籍。 可没人知道,他在英国租了个潮湿的地下室,每天天不亮就出门捡垃圾,不是真的穷,是要拿废纸板当包装材料,泡沫塑料用来裹文物,这样既能省钱,又不会让人怀疑。 邻居们看他天天捡垃圾,背后议论纷纷,有人说他是继承了庄园却败光了钱的疯子,还有人偷偷报了警。 警察上门的时候,赵泰来拿出早就注册好的废品回收站证件,笑着说自己是 “靠收废品谋生”,警察看了看他满院子的废品,没再多问,只有他自己知道,那些堆在院子里的 “废品”,第二天都会被他拿回地下室,裁成大小一样的尺寸,用来包裹易碎的瓷器。 包装文物的时候,赵泰来格外小心,青铜器要先涂一层防锈油,再用无酸纸裹三层,字画卷成筒状塞进防潮筒,连瓷碗都要做个石膏模具固定。 有一次他搬一个元青花大罐,没留神闪了腰,趴在地上半个多小时起不来,还是咬着牙爬起来继续包,他怕自己一停,这些宝贝就可能再也回不了家。 为了凑运输费,赵泰来把姨妈留下的四栋别墅都卖了,换成的钱大多花在定制木箱和海运上,他不敢一次运太多,每次只在普通货物里混几箱文物,像蚂蚁搬家一样一点点往回运。 有一回两箱唐代陶俑被海关扣了,他跑了半个月,找遍了伦敦的文物专家,最后请大英博物馆的老教授出面作证,说这些是 “普通工艺品”,才勉强把文物领回来。 整整二十年,赵泰来没敢在英国交一个朋友,没去过一次中餐馆,就怕自己的秘密被泄露,直到 2000 年初,最后一批文物运到广州博物馆,他拿着捐赠单签字时,才在落款处写下自己的名字。 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后来查物流记录,顺着线索找到他,这才知道那个匿名捐赠六万件文物的人,就是当年在英国捡垃圾的赵泰来。 像赵泰来这样默默守护文物的人,在海外华人里还有不少。 旅法华人曹兴诚在 2021 年,把自己收藏的 12 件商周青铜器无偿捐给了台湾故宫博物院,那些青铜器里有罕见的青铜卣,上面刻着记载古代祭祀的铭文,他说自己收藏这些,不是为了赚钱,是怕它们流落到国外的拍卖会上,再也回不了家。 现在赵泰来还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做义工,有时候游客会问他,当年在英国捡垃圾的时候有没有后悔过。 他总是摇摇头,指着展厅里的文物说:“这些东西本来就该待在这里,我只是帮它们走了一段路。” 其实大家都明白,那段路,他走得比谁都难,难在要扛着误解,难在要忍着孤独,更难在始终没忘自己该做的事。 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选择阅读了此文,这说明是对我水平的认可,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再次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大V带你看珠海航展#

0 阅读:0
墨魂

墨魂

持续分期不稳定减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