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普特会刚结束没24小时,美方突然宣布一重磅消息,莫迪倒吸一口凉气:中方成最大赢家? 当地时间8月17日,据《印度斯坦时报》、《德干先驱报》和《印度时报》报道称,就在普京与川普之间的高层会晤结束后不到24小时,原定于8月25日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美印第六轮贸易协议谈判将被无限期推迟。 据印度官员披露,美国代表团原计划于8月25日至29日访印开展第六轮谈判,现今访问“或将重新安排”,外交辞令背后实则暗藏严峻现实。 自8月27日起,印度输美商品将正式被加征50%的叠加关税,此税率创下了美国对其所有贸易伙伴的征税纪录。 特朗普政府给出的理由直指印度软肋:继续从俄罗斯进口石油。数据显示,俄乌冲突后印度对俄石油采购量激增,俄罗斯如今占印度石油供应总量的35%,而此前这一比例尚不足1%。当莫迪试图在美俄之间施展平衡之术时,美国的关税大棒已然精准落下。 莫迪政府并非毫无准备。就在谈判推迟消息传出的前两天,印度总理在独立日演讲中高调宣布推动“自力更生”战略,从化肥到喷气发动机、从电动汽车电池到半导体芯片都要实现本土制造。 他承诺10月下调商品与服务税刺激内需,甚至公布名为“须陀利之轮”的新型防御系统计划。 演讲中最强硬的表态直指农业领域:“任何威胁农民利益的政策,莫迪都会像一道墙一样阻挡”——这恰恰呼应了美印谈判的核心矛盾:美国要求印度开放农业和乳制品市场,而印度担心这会让本国数百万小农破产。 特朗普政府此举实为“极限施压”的经典案例。通过推迟谈判配合高额关税,美方意图迫使印度在最后时刻让步。 印度对美贸易依存度甚高。2024年,其对美出口额达870亿美元,纺织、鞋类、宝石和珠宝等行业均高度仰仗美国市场。当50%关税生效,这些行业将首当其冲。 不过美方也非全无风险,两国原本计划2025年秋季完成贸易协定第一阶段谈判,目标2030年将双边贸易额从1910亿美元提升至5000亿美元。如今谈判推迟,这个雄心勃勃的路线图已蒙上阴影。 耐人寻味的是美国对不同经济体的差异化策略。就在对印度举起关税大棒的同时,美国与欧盟、日韩达成15%的关税协议,对英国甚至只加征10%。 这种差异源于各国的让步力度:欧盟承诺增加6000亿美元对美投资并购买7500亿美元美国能源;日本企业将在半导体等领域向美投资5500亿美元;韩国则对美国增加3500亿美元投资。 相较之下,印度既不愿牺牲农民利益开放市场,又不肯切断俄油进口,自然成为特朗普政府“杀鸡儆猴”的对象。 8月12日,美国宣称对华10%关税延缓90日施行,且暂停24%关税的实施。这种温和态度与对印政策形成鲜明对比。 背后逻辑很清晰:美国商界91%的会员企业认为对华高关税损害竞争力,华尔街测算维持25%关税将使标普500企业年度利润缩水4.2%。 反观印度,尚未形成让美国企业肉痛的制裁反制力,其半导体国产化年底才有首批产品上市,产业链话语权不可同日而语。 地缘政治的天平也在倾斜。普京与特朗普的阿拉斯加会谈虽未达成实质性协议,但双方讨论俄美关系正常化、乌克兰停火等议题时氛围明显缓和。 此时美国对印度购买俄油加征关税,某种程度是向俄罗斯释放政治信号。印度早前便已暂停美国武器购买计划,莫迪还计划访华并与普京会面,这些动向皆被华盛顿看在眼里。 莫迪此刻的困境颇具象征意义。国内反对派嘲讽政府“不敢对抗特朗普”,民间反美情绪催生抵制麦当劳、可口可乐的风潮。 而国际舞台上,印度既难放弃实惠的俄油,又需要美国市场,战略回旋余地日益逼仄。当美国贸易代表爽约的消息传来,新德里决策者或许终于明白:在大国博弈的牌局中,左右逢源的代价可能是左右为难。 素材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官方账号 2025-08-18 06:44
特朗普对印三连击,莫迪反将一军!美谈判代表访印行程突遭取消,两国撕破“玻璃友情”
【2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