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台湾太鲁阁族女子。太鲁阁族目前人口约三万人。是原住民族16族里第五大族群;太鲁阁族最早起源于中国台湾南投地区,与赛德克族有共同祖先。 姬望·伊瓦尔生于1872年,那时候是晚清时代,她出生在花莲秀林乡富士村。她是家里长女,下面有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父亲早逝,她随母亲回到加湾部落,那里由南迁的噶玛兰人建立,位于北埔村和新城村之间。从小她就接触到与其他族群的贸易,村里常有货物交换。她18岁嫁给汉人商人马峰,两人住在加湾部落。不久,马峰被部落青年杀死,她独自处理后事。 接下来,她通过入赘方式再婚,丈夫是汉人辛荣,两人一起劳作,生下女儿阿吉尔。辛荣在耕作中突发疾病去世,她又一次独自抚养孩子。第三次婚姻还是入赘,丈夫林嘉兴起初帮忙耕田织布,但后来暴露已有妻儿的事实,还变卖她的财产,包括土地和积蓄。他逃走后,她经济陷入困境,登上火车去追寻。 1905年,日本当局与太鲁阁族发生冲突,她因为掌握太鲁阁语、台语和日语,被征用为通译。她来回于双方之间,转述意图,劝说部落首领投降,避免更大伤亡。族人视她为调解者。这次事件后,她继续在部落生活。 1923年,在火车上,她遇到花莲港教会李水车夫妇,通过他们开始接触基督教。1924年6月1日,在花莲港教会由刘俊臣牧师施洗,她成为太鲁阁族首位女性信徒。此后,她学习罗马字台语圣经和日文版本,逐步掌握阅读技能。 1929年,56岁的她被刘俊臣和詹姆斯·迪克森鼓励,进入淡水妇学堂。她在那里专攻圣经课程,克服文盲问题,完成8个月训练,为后来传教打基础。 1930年,姬望·伊瓦尔接受北部女宣道会委派,返回花莲加礼苑。她先观察族人日常,男子狩猎,女子织布劳作。然后,她走访一户户人家,用太鲁阁语讲解圣经内容。妇女们起初警觉,但渐渐参与。她扩展到新城太鲁阁周边部落,黄昏时聚集小群人,解释基督教义。 面对日本巡警监视,她收起圣经,假装聊家常,继续讲解。族人分享生活苦楚,她引导祈祷。11月,她写信报告工作,描述聚会在部落进行。日本禁令下,她坚持秘密行动,在隐蔽处组织聚会。族人低声唱赞美诗,她强调信仰带来安慰,鼓励年轻人加入。 到年底,她已在多个部落建立联系。妇女特别积极,跟她学习识字和经文。她的行动不张扬,却逐步影响周围,族人私下传播消息。她面对当局压力,坚持带领族人躲避监视。 说起来,太鲁阁族那时生活不容易,日本统治要求他们下山,说日语,很多母语渐渐丢失。姬望的传教正好给族人精神支持。她不只讲经文,还结合族人实际苦难,解释信仰怎么帮助日常。她在加礼苑和新城之间来回,联系更多部落。 日本kominka运动加强管制,她转入地下活动。聚会时伪装农作,藏书于草丛。警察搜查,她和族人用各种方式回避。她的工作扩展到卓溪乡立山村至秀林乡和平村,步行穿越山路,敲门进入各户。 1930年后,姬望·伊瓦尔继续传教,尽管日本当局加强管制。她培养三位热心女信徒,包括养女罗梅花,她们协助走访部落,分发手抄经文。日本警察追捕时,她们分散回避。 在kominka运动下,监视更多。她带领信徒在田野聚会,手持农具站立讲解教义。一次被捕,她接受审问,但获释后继续。她鼓励族人藏圣经于山中,聚会时挖出使用。族人逐步接受基督教,形成小团体。 1945年,日本战败,她带领教友在太鲁阁山麓搭建简易教堂,建立聚会场所。族人聚集,延续她的工作。 1946年4月19日,她在花莲过世,享年73岁。族人安葬她,教堂边上竖起石碑。她的遗产延续,太鲁阁族教会以此为基础扩大,富世教会改名为姬望纪念教会,族人定期纪念她的贡献。
7人续2次面给差评后续,看了监控全过程,女子心机太重,第1次续面是让一个大一点的
【12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