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为什么一直不把赵德昭立为太子?赵匡胤多活个5、6年赵光义就会非常惨,大概率命都不保的,赵匡胤死前一年已经非常明显的布局抬儿子废赵光义的步骤了,可惜暴死了。 赵德昭生于951年,是赵匡胤与贺皇后的第二个儿子,长兄早夭后,他成了实际上的长子。958年贺皇后病故,赵德昭7岁,从此在宫中缺少母系支持,这点在后来继承争端中成了弱势。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北宋,赵德昭进入皇室序列。964年他13岁出阁,获任贵州防御使,但没封王,赵匡胤觉得儿子年轻,需要逐步历练。973年升为兴元尹等职,接近宰相级别,却仍无太子之位。赵匡胤军旅出身,亲历五代王朝更迭,注重集权,他的弟弟赵光义从宋初掌开封府尹,掌控京城军政,势力渐大。 赵匡胤在位16年不立赵德昭为太子,主要因为五代乱世的教训。他见过后周幼帝无力掌控,导致政权旁落,所以担心早立年少儿子会引发内乱。宋初南方诸国未平,北方辽国威胁大,他需要成年助手坐镇后方,赵光义就这样成了关键人物。从961年起,赵光义经营开封十多年,禁军多为其旧部,若贸然定储,可能引起兄弟冲突,动摇新朝。赵匡胤采用隐皇储办法,让赵光义实际掌权,但没明确册封。 随着天下渐稳,赵匡胤在975年开始调整。他提出迁都洛阳,理由是汴京风水不佳,洛阳更利长治。这直接威胁赵光义在开封的根基,因为那里是弟弟势力中心,一旦迁都,他的禁军和官吏网络就得瓦解。同时,赵匡胤提拔赵德昭参与政务,贬黜赵光义亲信如赵普,似乎在为儿子接班铺路。这布局明显意在抬高儿子、压制弟弟。 如果赵匡胤多活5、6年,赵光义很可能下场惨淡。那时统一进程快,南唐吴越已降,北汉不稳,他有时间巩固权威,继续推进迁都,调离赵光义亲将,削减开封实权。赵匡胤对弟弟野心警惕,或直接封赵德昭为太子,让儿子管京城。赵光义失势后,可能被贬或软禁,五代兄弟争斗常见,他军中威望不及兄长,难逃被废甚至丧命。可惜976年十月赵匡胤暴死,一切中断。 赵匡胤死后,继承争议起,赵德昭作为嫡子本该优先,但赵光义抢先入宫即位。为稳固,他封侄子为京兆尹等职,位列宰相上,以皇子礼遇示意。978年安排退休老臣王溥之女嫁赵德昭,但王溥无实权,没法助争位。 979年赵德昭随赵光义灭北汉,后伐辽。高粱河战败,赵光义失踪,军中有人议拥立赵德昭。他逃回后知此事,拖延北汉赏赐。将士抱怨找赵德昭,他请叔叔兑现,赵光义怒斥等他当皇帝再赏。赵德昭自刎,赵光义追封掩盖。 赵光义继续掌权,清除异己,确保皇位传自家。赵德昭之死显示权力斗争残酷,他虽嫡子,却无力抗衡叔叔野心,最终自杀。赵匡胤布局未成,宋朝继承转向兄终弟及。 赵匡胤不立太子的选择,源于乱世经验和兄弟势力平衡,但死前布局显示他倾向传子。如果多活几年,历史或改写,赵光义难保命。这事牵扯宋初权力格局,影响深远。 赵德昭悲剧根源在于赵匡胤的犹豫和赵光义的强势。五代教训让赵匡胤谨慎,但也给了弟弟机会。迁都计划若成,赵光义势力必削,儿子上位顺理成章。可暴卒打断一切,留下烛影斧声疑云。 赵光义即位后,对侄子表面优待,实际警惕。高粱河事件加剧矛盾,一句怒言逼死赵德昭,显示他不容异心。宋朝由此确立赵光义一脉,改变了赵匡胤血统传承。
太子石宣于348年杀了弟弟石韬。石虎得知后,下令用铁环穿透石宣下颌,让他像猪狗一
【3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