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游击队队长张北华决定带60人,去偷袭只有30日军的车站。潜入时,却发现前后都是日军,足足有300人。 1938年隆冬,一个看似普通的夜袭计划却暗藏杀机。当张北华带着60多名队员摸进界首车站时,眼前的情况让所有人倒吸一口凉气——原本情报中的30名日军,竟然变成了300人的大部队。这是陷阱还是巧合?面对十倍于己的敌军,这支抗日队伍将如何抉择? 1911年出生的张北华,早在1930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3年担任山东临时省委书记时,因叛徒出卖被捕入狱。抗战爆发后重获自由的他,立即投身到组织抗日武装的工作中。1938年1月中旬,宋王庄和肥城安临站一带组织的武装赶到空杏寺汇合。起义队伍扩大到100多人、80多支枪。根据省委篦子店会议决定,张北华代表省委宣布成立”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大家一致推举张北华为自卫团主席,这支队伍成为泰西地区重要的抗日力量。 1938年1月28日这个寒冷的夜晚,张北华接到情报说界首车站只有30多名日军驻守。他精心挑选了60多名精干队员,准备发动夜袭。可是当队伍悄悄接近目标时,张北华发现情况完全不对劲。他亲自带一名队员进村侦察,发现敌情大变,村里日军增至300多人。 这种敌我力量对比简直就是以卵击石,任何理智的指挥官都会选择撤退。但张北华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他要继续执行任务。他俩大胆地从住满日军的宅院中摸出3支步枪返回村外。又带崔子明、刘西岐2人再次摸入敌营。 深夜的界首村死一般的寂静,只有偶尔传来的日军鼾声。张北华和两名战友摸到一处日军宿舍,推门而入。屋内十几名日军正在酣睡,完全没有察觉到危险的降临。张北华像切西瓜似的,接连用大刀砍死3个酣睡的日军。崔子明、刘西岐也毫不示弱,挥舞大刀,挺起刺刀连杀数名日军。被惊醒的敌人看到明亮的大刀和刺刀,吓得鬼哭狼嚎。 整个村子瞬间乱成一团,日军从各个房屋里冲出来,枪声四起。张北华当机立断踢灭了屋内的油灯,在一片漆黑中指挥战友们突围。他仨砍杀一阵后,为避免损失,抽身撤出村子。在敌人的枪炮声中,张北华果断地指挥部队撤出战斗。 这次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毙伤日军20余人,打死战马10余匹,缴获步枪3支。更重要的是,自卫团夜袭界首战斗的胜利,轰动了整个泰西地区,打破了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抗战斗志。 界首夜袭之后,张北华的声望达到了顶峰。2月初,张北华率领自卫团重占肥城,公开树起抗日大旗,大力发展抗日武装。到4月,自卫团发展到17个大队、1个先锋连、1个特务连,共2700余人,成为当时坚持泰西抗日游击战争的一支最大的武装力量。 1938年11月,按照中央和冀鲁豫皖边区省委的指示,自卫团各部齐集大峰山区,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支队。刘海涛任司令员,张北华任政治委员。支队下辖3个团和1个独立团、1个特务营,共4000余人。从几十人的小队伍发展成数千人的正规军,张北华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能力和担当。 那个寒冷的1月夜晚,面对十倍于己的敌军,张北华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正面硬刚。这种敢于在绝境中寻找生机的精神,不正是我们民族在那个艰难岁月里的真实写照吗?你觉得在那种情况下,还有其他更好的选择吗?
抗战时,游击队队长张北华决定带60人,去偷袭只有30日军的车站。潜入时,却发现前
熹然说历史
2025-08-16 21:17:03
0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