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还记得当年的网红校长,外号“大炮”的郑强吗?他曾在衡水中学,当着三千多名校长,火药味十足:你们学校墙上挂的,都是明星,富豪,记得程开甲,黄旭华吗?你们教育出的孩子,将来爱谁?他骂教育功利,骂崇洋媚外。
“大炮” 校长郑强:从骂声里走出的山里教书匠
好些年没怎么听到郑强的消息了。
这个当年在教育界敢说敢骂的 “网红校长”,如今好像淡出了大众视野。
但要是提起他在衡水中学那番话,估计不少人还有印象 —— 当着三千多个校长的面,他指着墙上的明星海报直发问:“你们整天让孩子追这些,程开甲、黄旭华他们谁还记得?这样教出来的孩子,将来心里装着谁?”
这话一出口就炸了锅。
程开甲是 “两弹一星” 功勋,黄旭华隐姓埋名造核潜艇,都是为国拼过命的人。
可那会儿的学校里,明星照片贴满走廊,富豪的发家史成了励志范本,这些真正的英雄却成了陌生名字。
郑强的质问像块石头砸进水里,有人叫好说他敢讲真话,也有人骂他小题大做,故意挑事。
他的 “火药味” 还不止于此。
有次演讲提到上海东方明珠塔,他直言那就是 “一堆没文化的水泥”,当场被历史系学生怼:“那是上海地标,你凭什么说没文化?”
郑强没急着辩解,反倒问台下穿汉服的年轻人:“穿得再像,你知道汉服背后的礼制吗?”
他说现在的孩子追明星、过洋节门儿清,问起中国的科学家和历史典故,多半答不上来。
这话又引来了一堆骂声,说他守旧、不懂潮流。
争议最大的还是他谈英语学习那回。
2021 年他在演讲里说 “英语不用学太深,该多花时间在专业课上”,结果被剪成 “郑强说学英语是浪费时间”。
网友翻出他早年留洋的经历,骂他双标;还有人说他一年跑近百场演讲是为了捞钱,连他走路姿势、开会翘腿都被拿出来说 “有官腔”。
那段时间,他办公室的烟灰缸总堆得像座小山,这个平时不抽烟的人,据说有天关起门抽完了一整包。
骂声没停,他做事的脚步也没停。
在浙大当副书记时,他给 “竺可桢学院” 扩招贫困生,还偷偷设了 “隐形奖学金”,就怕伤了孩子们的自尊心。
这些事没多少人知道,大家只记得他的骂声。
2022 年一篇《网红学者的泡沫》把他推上风口浪尖,说他是 “借着骂教育界博眼球”,他没出来辩解,只是公开演讲的次数慢慢少了。
2023 年,65 岁的郑强退休了。
没有退休仪式,也没人送行,他拎着一箱子书,直接钻进了贵州黔东南的大山。
台江县民族中学的孩子们第一次见他,都觉得这老头有点怪 —— 头发白了大半,穿双旧解放鞋,裤脚沾着泥,跟着他们爬两小时山路去学校,喘得像台破风箱,却硬是没掉队。
他在教室旁边搭了顶帐篷,晚上就搬个小板凳坐在外面,听孩子们讲家里的事。
谁的爸妈在外打工,谁的奶奶常年吃药,谁被家里逼着读完初中就嫁人,他都记在小本子上。
有个叫阿妹的苗族女孩,家里收了彩礼要她辍学,郑强听说时正在吃饭,撂下碗筷就往山里跑。
刚下过雨的泥巴路滑得站不住脚,他摔了好几跤,新买的裤子蹭破了洞,膝盖渗着血也顾不上,到了阿妹家拍着门喊:“我当年插队比这苦多了!读书不是为了飞多高,是让你有选的权利!”
后来阿妹留在了学校,还考上了县重点。
在山里待久了,他自掏腰包买了 500 本《数理化通俗演义》,专挑字大图多的版本,挨个儿送到附近的小学。
给乡村教师做培训时,他写的材料里全是 “用搪瓷杯讲物理”“用玉米算数学题” 这样的实在法子,字迹一笔一划,像小学生写的作业。
有人说他这是怂了,躲进山里不敢再骂了。
可谁见过 65 岁的 “怂包”,每天跟着孩子爬两小时山路?
谁见过不敢较真的人,为了个素不相识的姑娘光脚踩在泥地里往前冲?
其实他没变,只是换了种方式 —— 以前在台上跟教育功利化较劲,现在蹲下来教孩子解方程。
在贵州,76 岁的刘晓生在村口摆张桌子教 “坝坝英语”,一教就是 13 年,没人请他,也没人发工资,他天天准时来。
河北的刘福兴带着一群退休老师办了个留守儿童乐园,寒暑假从不关门,陪孩子们写作业、包饺子。
这些人跟郑强一样,没什么名气,就凭着一股劲做事。
当年有人问郑强,骂了那么多,现在没人提了,后悔吗?
他说自己从来没想让人记住,只想让孩子们记住 “读书能改命”。
从聚光灯下的演讲台,到深山里泥泞的课堂,这个 “大炮” 校长好像换了个模样,但那份对教育的执拗,其实一直都在。
晚秋的叶
也不能一概而论,至少以前我们读中学时学校挂的都是中外著名科学家 可能有挂名人富豪的 学校挂明星的应该是没有吧(除非他们读过的母校)
好宝贝儿
在山西不好干,话就点到为止。
南无阿弥陀佛
[爱心][爱心][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