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超百万“造口人”没了肛门,终身挂粪袋的他们,怎么生活? 在我国,超过百万的人因为疾病或意外,失去了原本的排便通道,他们被称为“造口人”。造口手术后,腹部开了一个小口,取代了肛门的位置。生活中,他们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挂着一个粪袋,用来收集排泄物。对很多人来说,这样的状态听上去陌生甚至难以想象,但对造口人来说,却是每天必须面对的日常。 造成造口的原因有很多。常见的包括结直肠癌、炎症性肠病、肠梗阻、外伤等。比如部分结直肠癌患者在切除病变后,不得不接受肠道外置;还有的患者因为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反复发作,最终选择造口手术。对他们来说,这是延续生命的一种方式,也是重新开始生活的无奈选择。 造口人日常生活最直观的改变,就是腹部多了一个粪袋。这个袋子必须定时更换和清理,一旦处理不当,就可能出现渗漏,带来尴尬。尤其是在公共场合,异味或声音会让他们产生强烈的不安感,甚至不敢外出。很多造口人长期面临心理压力,害怕别人异样的眼光,也会出现社交回避。 饮食习惯也要随之调整。部分食物容易导致排气过多,袋子会胀起,影响舒适度;有些食物则会让排泄物味道更重。为了避免尴尬,造口人往往要学会挑选食材,比如少吃洋葱、蒜类、豆类,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饮食上的自律,不只是健康的需要,更是为了让粪袋使用得更顺利。 除了饮食,他们还需要学会管理造口。日常护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皮肤红肿、感染。造口周围皮肤长期接触排泄物,需要细致清洁和保护,否则容易破溃,给生活带来二次困扰。为了减少异味,许多造口人会随身携带除臭剂或专用用品,这些小物件成了他们生活中的“必备工具”。 工作和社会参与对造口人来说也是挑战。有些人因为身体情况,不得不提前退休或者转行到相对轻松的岗位。有的人则努力重返职场,尽量让自己过上接近普通人的生活。其实造口并不意味着失去劳动能力,很多人依然能够正常工作,只是需要额外的耐心和技巧去应对生活中的突发情况。 运动方面,造口人也不是完全受限。医生通常会建议他们避免剧烈对抗性运动,以免造口受损,但像散步、瑜伽、太极这些温和的运动反而有益健康。部分人还会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佩戴专门的护具,尝试跑步或游泳。运动不仅有助于身体康复,也能缓解心理压力,让他们重拾自信。 在心理层面,造口人往往需要更多的支持。家人是否理解和接纳,决定了他们适应生活的速度。有的患者会因为羞耻感而拒绝与伴侣亲近,甚至影响婚姻关系。也有人通过患者互助群,找到了同伴的鼓励和经验分享,从而慢慢走出心理阴影。社会对造口人的认知和包容,也是他们重新融入生活的重要力量。 医疗资源也在不断完善。现在很多医院设有造口护理门诊,由专业的造口治疗师指导患者护理技巧,帮助他们选用合适的器具。一些新型粪袋设计更轻便,防漏、防异味效果更好,也给造口人的生活带来便利。这些细节上的改善,让他们逐渐从最初的恐惧与尴尬中,找到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不可否认,造口手术对一个人的生活影响深远。但随着医疗水平提高,护理用品不断升级,社会关注度增加,造口人能够过上相对稳定甚至积极的生活。虽然他们需要依赖粪袋,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就该被区别对待。越来越多的造口人正在尝试走出家门,重新融入社会,以另一种方式延续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这是个狠人!据中国蓝新闻8月14日的报道,浙江杭州,一25岁男子为减肥,竟在三伏
【3评论】【1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