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许世友将军卧病在床,趁旁边无人陪护时,竟用毛巾勒住自己的脖子死死拉紧,护士赶到后,发现许世友的脸已经胀成了猪肝色!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5年的深秋,南京军区总医院的特护病房里气氛压抑得让人透不过气,走廊里的脚步声都显得格外轻,护士们不敢说笑,医生们也只是低声交代。 所有人心里都明白,这里躺着的不是普通病人,而是开国上将许世友,那天夜里,本来一切如常,仪器的滴答声单调而稳定。 突然,一声慌乱的呼救打破了沉寂,护士推开门,眼前的场景让人心头一紧,许世友的脖子紧紧缠着一条毛巾,两只手还死死抓着毛巾的两端,脸已经涨成了暗紫色,像猪肝一样。 几个人急忙上前,费了好大劲才扯开毛巾,把他从死亡线上拖了回来,等心跳慢慢恢复,病房外的人一个个沉默不语,没有人敢轻易谈论刚刚发生的事情,但每个人心里都隐隐明白,这是他向命运发起的最后冲撞。 这位将军一辈子都是硬骨头,医生早在年初就查出他的甲胎蛋白高得惊人,基本能确认是肝癌晚期,别人听到这个结果或许会惊慌失措,可他却把诊断书一扔,说什么身体好得很。 别人劝他住院,他偏要待在家里,别人让他卧床休养,他偏要自己下地走动,哪怕浑身浮肿,哪怕连吃口流食都难以下咽,他还是要坚持自己做主,护士收走酒,他偷偷藏酒瓶。 医生插管维持生命,他硬是把管子扯下来,对他来说,躺在床上任由别人照料,比疼痛本身更让人难受,他宁可和病魔硬扛,也不想表现出一丝软弱。 这种倔强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刻进骨子里的,小时候家境贫苦,他八岁被送进少林寺,别的孩子在家玩耍,他每天扎马步、劈腿,冬天赤脚踩在冰冷的石板上,汗水和血水早已习以为常。 少林寺的规矩严苛,他在一次次疼痛和磨砺里,练出了一副钢筋铁骨,离开寺院后,他先在军阀队伍里摸爬滚打,后来投身革命。 真正让他坚定信仰的,是黄麻起义,从那时起,他不再是流浪的和尚,而是为了理想拼命的战士。 他的战功几乎都伴随着拼命,红军时期,他带队冲锋在前,常常是第一个上阵,抗战时期,他在胶东指挥游击战,地雷战打得日军寝食难安。 解放战争中,他指挥部队在孟良崮与国民党的王牌部队拼死厮杀,硬是拿下了主峰,那种战场上的血与火,不仅让他名声大噪,也塑造了他“死都不怕”的性格。 正因为常年在生死线上打滚,他才觉得疾病不算什么,可偏偏这次的对手不是子弹,而是无声无形的癌细胞。 随着病情恶化,他的身体急速垮掉,浮肿让他行动不便,输液成了每天必需,止痛针的次数一日多过一日,可就算这样,他依旧想挣脱束缚。 对一个一辈子都在掌控命运的人来说,躺在病床上被人照看,是最不能忍受的事,他用毛巾勒住脖子,并不只是想求死,更像是拒绝被动等死的一种方式。 这也是他的逻辑,在战场上,他永远要掌握主动权,在病榻上,他同样想守住最后的尊严。 虽然内心倔强,他对家乡和母亲却始终柔软,临终前,他提出一个特别的请求,希望去世后能土葬,葬在母亲的墓旁,那个年代,高级干部一律火葬,他的要求显得格外突兀。 中央开会讨论时,邓小平最终拍板同意,说可以照办,但以后不可开先例,这几句话既是对制度的维护,也是对老将军功绩和孝心的理解,他一生都在为国家拼命,却没能在母亲生前尽孝,这是他心中最重的遗憾。 1985年10月22日下午,监护仪上的心电波拉成了一条直线,八十岁的许世友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半个月后,他的灵柩被送回河南新县的山坡上,与母亲同眠。 墓碑高耸,松柏环绕,乡亲们常来祭奠,人们带来的供品里,最多的就是茅台酒瓶,渐渐堆成一堵酒墙,有人说他是酒害命,也有人说正是那股倔劲和豪气,才让他一路从少林小子打成开国上将。 他的最后一滴眼泪留在病床上,那一刻,他清楚地感受到自己已无力回天,但在另一层意义上,那条毛巾不是失败的象征,而是他对命运的最后冲锋。 宁可自己掌握结局,也不愿躺着等死,这就是许世友,一个硬气到生命最后一刻的战士。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中新网——许世友患癌症再疼也不哼 用毛巾勒脖子死死拉紧
1985年,许世友将军卧病在床,趁旁边无人陪护时,竟用毛巾勒住自己的脖子死死拉紧
如梦菲记
2025-08-16 15:18:5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