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80周年的日子,回看许倬云先生对于抗战的回忆。最深的感悟是,“民族团结”与“文化韧性”是抗战中最具体、最有温度的回忆。
1. 它不是口号,而是千千万万普通人瞬间做出的伦理选择:
逃难路上,老弱病残先上车、先上船,年轻人殿后;粮食拿出来“一起吃,一起饿”,没有人组织,也没有人讨价还价。这些行为背后,是一种把“别人”当“自己人”的文化本能——它不是现代公民教育的结果,而是乡土中国几千年“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日常伦理,在最极端情境下的自然爆发。
2. “农村”成为战时中国最大的“集体避难所”和“情感共同体”。
当时前线节节后退,城市节节失守,如果没有后方农村无条件的接纳,难民只能继续溃散。但农村人以“一句闲话不说”的沉默,把陌生人变成乡亲,把“逃难”变成了“回家”。这种把空间让渡给他者、把风险留给自己的集体行动,本身就是民族“韧性”——不是钢筋水泥的硬抗,而是人与人之间像藤蔓一样互相缠绕、共同承受冲击的软韧性。
3. “中国不会亡”成为可以被触摸的信念。
许倬云说:“那个时候我就知道,中国不会亡,中国不可能亡”。这句话的重点不在“胜利”,而在“活下去的正当性”:当普通人愿意为别人活、为别人死时,这个文明就拥有了自我复制、自我修复、自我延续的最小单元。这比任何武器都更能决定一个民族的命运。
4. 民族团结与韧性不是悲情叙事,而是一种可以传承的“文化资产”。
许倬云自己是残疾人,亲身经历了“你先上车”的回忆,它不仅“感人”,更是一份活的教材:它把“民族团结”从宏大叙事还原为具体心跳,把“文化韧性”从抽象概念还原为一次次“你先走”的抉择。
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日子里,记住中国3500万军民的伤亡,记住在轰炸中失去家园的平民,记住坚持抗战的普通士兵,记住在沦陷区从未屈服的人们,他们活下去,也是一种抵抗。记住代价,记住牺牲,记住“为什么我们能坚持下来”,记住在逃亡路上互帮互助的普通人的人性光辉,记住中国人面对灾难时的团结、勇气、尊严、创造力,记住平凡人的细节,才配得上“继承”与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