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曾说:我父亲是侵华日军,我从不吃中国菜,因为我不配,我也不生小孩,因为我的身上流着恶魔的血液。这样的血脉,必须要在我这一代终结。 村上春树父亲村上千秋,曾是侵华日军的一员。 这个事实,像一根刺,深刻影响了村上春树的创作与内心世界。 村上春树的父亲村上千秋,生于1917年,家境并不显赫,父亲是京都一座寺庙的住持。 村上千秋在学生时代时,并未做好任何心理准备便被征召入伍。 1938年,年仅21岁的他被匆忙送到中国,成为了侵华日军第16师团第16连队的辎重兵,参与了侵华战争。 而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村上千秋参与了多场侵华战争,曾三次被征兵入伍。 战争结束后,他又同样被迅速撤回日本,重新开始了中断的学业。 村上春树曾在回忆中写道,“用军刀砍掉人的脑袋的残忍情景,毫无疑问强烈地刺痛了我幼小的心灵。” 这句话透露出他深受父亲战争经历影响的心情,村上春树把这种情感视为父亲带给他的“精神创伤”. 他意识到,虽然父亲从未主动提及这些痛苦的往事,但那份沉痛的历史记忆,却深深影响了父子之间的关系,甚至影响了他自己的思维与创作。 对于父亲的参战经历,村上春树内心充满了疑问与困惑。 为了解开这段历史的真相,他花费了五年时间,深入调查父亲的参战细节。 村上春树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并与一些老兵和历史学者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他终于得知,尽管父亲曾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残酷,但他的部队并没有参与南京大屠杀等战争罪行。 这一发现让村上春树如释重负,他表示:“感觉像终于放下了一个沉重的包袱。” 其实,村上春树长大后,非常想从父亲口中听到一句“后悔”,可父亲并不想提及这段过往。 父子俩的价值观完全对立,最终导致了长达二十年的断绝往来。 背负着这份沉重的历史感,村上春树开始用自己的方式“赎罪”,他发誓不吃中国菜。 一次在中国餐厅的宴席上,满桌都是美食,他却全程没有动一下筷子,宁愿自己一个人吃冷罐头。 这是一种刻意施加给自己的惩罚,日复一日,从不间断。 更彻底的行动,是他决定不要孩子。 村上春树认定自己的罪孽是“刻在基因里的”,不能再让这“恶魔的血液”流传下去。 他选择用自己的身体,去终结这段他无法认同的血脉历史。 他认为,这是他必须承担的责任。 村上春树的文学创作,也成了反思战争的阵地。 三十岁时写的第一部小说《且听风吟》,就触及了二战中的青年,反战思想已经扎根。 后来的《寻羊冒险记》处理了日本军国主义的问题,到了1995年的《奇鸟行状录》,他更是直接揭露日军为保守海拉尔秘密要塞机密而杀害中国人的具体罪行。 随着影响力越来越大,村上春树开始公开向整个日本社会发问。 他在2017年的小说《刺杀骑士团长》里,第一次毫不回避地写下“南京大屠杀”。 当日本国内有人纠结于遇难者人数,把近四十万缩减到不足十万时,他直接质问:“四十万和十万之间,真的有本质的区别吗?” 2012年,村上春树就钓鱼岛问题公开发声,批评日本政府煽动民族主义。 他说这种廉价的狂热就像“街边的酒精”,只会带来伤害。 这些言论激怒了日本右翼,他们骂他是“叛国者”,要求封杀他的作品,甚至呼吁政府逮捕他。 日本政府最终也公开对他进行了谴责。 2015年,在抗战结束七十周年时,村上春树公开呼吁日本必须持续道歉,直到受害国觉得满意为止。 他还成立了基金会,支持亚洲的和平组织。 他曾说,“一滴雨水有其历史,有着承继那段历史的一滴雨水的责任,我们不能忘记这一点。” 村上春树所做的,或许就是去承接那份属于他的历史责任。 他不是在背叛自己的国家,而是希望它能有勇气直面过去。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曾说:我父亲是侵华日军,我从不吃中国菜,因为我不配,我也不生小孩
文史小将
2025-08-15 11:39:40
0
阅读: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