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山西1小伙考上大学,学费3000元,家里翻箱倒柜也不足500元,父亲摇摇头:“放弃吧。”没想到村民们你5元,我7元,我他10元的给他凑,把3025元交到他手里,不料毕业后,他骗女友,说去基层锻炼几年,却扎根乡村一辈子。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6年,山西黄土高原的一个小山村迎来了从未有过的消息,一个叫贺星龙的年轻人考上了省城的医学院,本应是全村都欢喜的事,可录取通知书带来的喜悦很快被沉重的学费压垮,每年三千元的费用,对于这个只靠几亩薄田度日的家庭来说,是一笔无法想象的数目。 父亲和母亲在昏暗的窑洞里翻遍了每一个角落,甚至连装在罐子里的毛票和散落的钢镚都数了几遍,仍旧不到五百元,父亲在门口蹲了许久,摇着头低声叹息,仿佛这份梦想只能停在纸上。 谁也没想到,第二天一早,村长带着几位老人敲开了他们的门,东家送来用布包着的五元,西家拿出攒了半年的七元,还有人干脆把准备买化肥的钱也掏了出来,那些皱巴巴的票子和硬币,从一只只粗糙的手心递过来,落在了木桌上,叮当作响。 就这样,零零碎碎地凑成了三千零二十五元,这一刻,沉甸甸的不只是钱,还有全村人对他的信任与期望,年轻的贺星龙默默记下,这笔情债他这一生都要偿还。 进入医学院的日子并不轻松,他把花费降到最低,食堂最便宜的馍馍和一碗清汤就是一餐,衣服总是洗得发白才舍得换,别人去城里逛街,他则常常一个人在图书馆钻研课本。 他暗暗发誓,四年下来不能再向家里要一分钱,毕业前,省城的医院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待遇优厚,前途可期,可他收起这份机会,对外说只是去基层锻炼几年,实则早已打定主意要回去兑现那份欠下的情义。 重返家乡时,他带着简单的行李,把自家老窑洞收拾一番,摆上几张木桌、一只药柜,当作诊所,起初几乎没有人来找他看病,村民宁可跋涉去镇上,也不愿冒险交给一个年轻后生,冷清的日子一天天过去,他背起药箱,走村串户为病人免费诊治,还自掏腰包买药。 可是这样的坚持并没有立刻换来信任,直到一个冬夜,村里一位老人突发急病,他连夜赶去诊治,几针药下去,老人转危为安,这件事很快传遍周边几个村子,来求医的人渐渐多了起来。 山里的路并不好走,有时为了赶到病人家,他要翻几道山梁,早年全靠双腿和一根扁担,后来借钱买了辆摩托车,药箱绑在后座,风里雨里、白天黑夜都能出诊,有一次大雪封山,他连人带车滑进山沟,滚出去的药箱里,唯一没松手的是一瓶葡萄糖。 他给自己立了规矩,孤寡老人看病不收钱,家境困难的只收成本,有的甚至赊账,时间一久,诊所的墙上挂满了欠条,有的已经压了二十多年没有结清。 家里也曾有过矛盾,孩子到了要去县城读书的年纪,妻子劝他搬到城里开诊所,既能多赚些钱,也能照顾孩子,他心中摇摆过,但当乡亲们得知他可能离开时,纷纷上门劝留,有人提着鸡蛋,有人掏出攒了几年的药费,那一刻,他重新坚定了留下的决心,妻子带着孩子去了县城,放假时再回村帮忙,生活因此分成了两头。 二十多年过去了,摩托车骑坏了七辆,药箱换了一个又一个,他走遍了二十八个村落,为四千六百多名村民看过病,从婴儿的第一针疫苗,到老人年复一年的降压药,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外面的同学早已在城里买了房车,他依旧穿着洗得发旧的中山装,在山路上奔波,政府为他的诊所添了新设备,媒体来采访,他仍旧推辞离开村子的机会,说自己这棵树早扎进了黄土里。 如今的村里通了水泥路,年轻人外出打工,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每到秋天,窗台上总会多几捧刚摘下的山核桃或野梨,这是乡亲们的心意。 他依旧骑着摩托车出诊,那突突的声音在山谷间回荡,像是一种承诺,也像是一份守候,那年夏天的三千零二十五元,已经被他用一辈子的时间慢慢还清,而他的根,也牢牢地扎在了这片土地上。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新华网——25年、365天、24小时——村医贺星龙的坚守
我舅妈都被她儿媳妇气笑了,就因为自己停了每个月给儿子的5000块钱房贷,儿媳妇就
【1评论】【5点赞】
真理就在导弹射程之内
说实在话为情所累。他为感恩可能失去了更大的价值。试想回报恩情路有千万条,治病先治穷可能更有意义。
阿恴 回复 08-15 13:12
认清自己是个困难的事,如果贺星龙是自愿的,我觉得贺医生已经上了境界[点赞][点赞][点赞]